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壮族地区人地关系过程中的环境适应研究
  • 项目名称:壮族地区人地关系过程中的环境适应研究
  •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1061014
  • 申请代码:D0102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刘祥学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环境适应问题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课题主要运用生态学、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着重研究16世纪以来至二十世纪中叶广西壮族适应环境的方式、手段与成效,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个层面探讨广西民族边疆地区人地互动关系到模式、实质及人文驱动力因素。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处理民族关系关系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

结论摘要:

本人申请的《壮族地区人地关系过程中的环境适应研究》(批准号41061014)于2010年获准立项,三年来,本人严格按照研究计划,开展研究工作,现已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由于壮族分布区域广大,域内地理环境复杂,地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汉籍文献记载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开展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是研究的必要手段。故在研究中,课题组深入壮族聚居的凭祥、靖西、连山、文山等地开展调查,以充分了解当地环境,并搜集到50余份壮族民间抄本资料。并参加了6次国内各类学术会议,提交论文开展学术交流。 课题组力图通过对壮族与地理环境适应关系的研究,探讨中国民族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在研究中,课题组主要将壮族的环境适应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的适应,主要从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耕环境入手,对壮族农耕生活与自然环境的适应,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作一专门的探讨;二是人文环境的适应,主要从中央王朝对壮族地区的统治变化、汉人口的迁移由此带来的人文环境变化,论述壮族在族属身份认同、语言、文字、婚俗、服饰、居住等有关民族形象的地理变迁过程,以及人地关系与民族关系的调适作区域性分析。最后归纳分析壮族环境适应的基本规律、特点、环境适应的机制机理。 课题组在壮族地区的水稻种植与环境的适应关系、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与适应、壮族地区环境问题、历史壮族地理的文献研究、壮族地区的民族关系与人地关系研究等领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篇,出版专著1部。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2
  • 1
  • 0
  • 0
  • 1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92 会议论文 5 著作 1
期刊论文 11 会议论文 1
刘祥学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