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纳米改性膜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纳米Al2O3的流失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
  • 项目名称:纳米改性膜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纳米Al2O3的流失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50978068
  • 申请代码:E0804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于水利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对有机膜进行纳米亲水改性,可显著提高膜通量和膜的抗污染性,增加膜强度,但目前有机膜的纳米改性,是依靠纳米颗粒的表面能实现聚合物与无机颗粒复合,它们之间的结合并不牢固,纳米颗粒在水处理过程中容易流失,这不仅会导致改性膜性能的恶化,而且会破坏饮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对此,本课题拟开展纳米改性膜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纳米Al2O3的流失规律、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并以此为依据研发相应的控制技术。提出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对纳米Al2O3表面进行引发接枝,使PVDF通过化学键连接在纳米Al2O3表面,以此控制其流失。通过FT-IR、XPS及TGA分析,考察纳米Al2O3表面与PVDF的键合方式。通过XRD测试,分析经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的纳米Al2O3性质及晶体结构变化。基于对低温等离子体增强反应制备的纳米改性膜通量、抗污染性、亲水性的考察,阐明低温等离子体增强反应既可控制纳米颗粒流失,又不降低纳米改性膜的性能

结论摘要:

有机/无机杂化改性,可显著提高超滤膜的通量和抗污染性,增加膜强度,目前有机/无机杂化,较常见的方法是将制备超滤膜的有机材料与无机纳米材料共混,通过纳米颗粒的巨大表面能实现聚合物与无机颗粒的杂化,但是,这种共混的方法,可能不能将机材料与无机纳米颗粒牢固地结合,从而可能导致纳米颗粒在水处理过程中的流失,纳米颗粒的流失不仅会使改性膜失去了有机/无机杂化膜的优良性能,而且流失的纳米颗粒还会给饮用水的安全带来威胁,而且如果纳米颗粒流失到环境中,还会破坏生态环境。本课题开展了聚偏氟乙烯/纳米颗粒共混超滤膜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纳米颗粒的流失规律、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指出,化学溶液对膜中纳米颗粒的流失有较大影响,其中,碱性溶液对共混膜性能的影响较大,纳米Al2O3在碱性溶液中流失率为16.73%;酸性溶液对共混膜性能的影响较小,纳米Al2O3在酸性溶液中流失率为4.09%;共混膜在中性去离子水中,纳米颗粒基本不流失。本课题研究中,利用现代的检测分析手段对聚偏氟乙烯/纳米颗粒共混超滤膜中,聚偏氟乙烯与纳米颗粒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指出,聚偏氟乙烯与纳米颗粒之间是一种物理共混。对此,提出了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对纳米Al2O3进行引发接枝,使聚偏氟乙烯通过化学键连接在纳米Al2O3表面,实现聚偏氟乙烯与纳米颗粒的化学结合,以此控制其流失。研究结果表明,经低温等离子体增强反应制备的聚偏氟乙烯/纳米颗粒共混改性超滤膜,纳米颗粒的流失大大减少,而其通量和抗污染性能并没有降低。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4
  • 7
  • 2
  • 0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于水利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