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降雨条件下红壤表土团聚体破坏与坡面侵蚀过程响应
  • 项目名称:降雨条件下红壤表土团聚体破坏与坡面侵蚀过程响应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0401034
  • 申请代码:D010505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5-01-01-2007-12-31
  • 项目负责人:史志华
  • 负责人职称:研究员
  • 依托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 批准年度:2004
中文摘要:

以我国中亚热带丘陵区的第四纪红粘土、花岗岩和泥质页岩等典型母质发育的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土壤的湿润速度、初始水分条件和降雨特征等条件,研究降雨条件下红壤表土团聚体的破坏过程、结果和机理,以及侵蚀过程的响应。结合对土壤有关理化性质实验室分析等技术手段,揭示土壤团聚体破碎机理与坡面侵蚀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土壤可蚀性的确定和坡面侵蚀过程的模拟提供理论基础。项目的开展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土壤侵蚀学科的理论,也可为我国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摘要: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水热资源丰富,在我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针对该地区严重的土壤侵蚀退化,开展红壤结构特征与坡面侵蚀过程互馈机理研究,并就二者定量关系进行探讨,对合理利用红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Le Bissonnais提出的团聚体破碎理论,以我国中亚热带丘陵区的第四纪红粘土、花岗岩和泥质页岩等典型母质发育的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土壤的湿润速度、初始水分含量和降雨特征等条件,研究了降雨条件下红壤表土团聚体的破坏过程、结果和机理,以及侵蚀过程响应,并提出了能表征红壤团聚体特征的参数Ka,建立了团聚体特征参数与坡面侵蚀间的定量关系,揭示了土壤团聚体破碎机理与坡面侵蚀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项目的开展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土壤侵蚀学科的理论,也为我国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本项目在过去三年的科学研究中,进行了多次室内和野外试验,累积了大量科学研究数据,并从机理层面解释和建立了红壤结构与可蚀性的定量关系,为红壤可蚀性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1
  • 3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45 会议论文 13 著作 2
期刊论文 39 会议论文 24 获奖 6 著作 8
史志华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