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腹膜炎是引起肝硬化患者病情恶化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肠道菌群紊乱、肠粘膜屏障功能减退、细菌易位是肝硬化腹膜炎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可能会重建肠道生态平衡,维持肠粘膜屏障,减少细菌易位。国内因检测手段的限制和对肠道菌群改变对肝硬化腹膜炎的影响重要性认识不足,尚未开展此方面的研究。结合本课题组前期工作,我们推测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导致肝硬化腹膜炎的主要原因,为此,本课题拟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健康成年人,肝硬化和肝硬化腹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组间对照,应用16S r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流式细胞技术等,进行肠道菌群定量,免疫功能和内毒素等检测,了解微生态制剂的干预效果。这将有助于阐明肝硬化腹膜炎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特征和重建肠道生态平衡对肝硬化腹膜炎患者的影响,从而有效预防肝硬化腹膜炎发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理念和新方法,也使本研究呈现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gut microbiome;enteric dysbiosis;cirrhosis;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BP;probiotics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肝硬化患者腹水的常见并发症,是在没有全身或腹腔内局部感染源的情况下发生的腹水细菌感染。肠道菌群紊乱,肠粘膜屏障破坏和细菌易位是肝硬化患者SBP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通过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证实了SBP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并且通过应用16s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流式细胞技术等,进行肠道菌群,免疫功能和内毒素等检测,阐明SBP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特征。目前临床对于SBP患者肠道菌群紊乱主要采用抗菌药物的预防治疗,但长期口服诺氟沙星等预防治疗,有增加由耐药菌株感染的危险,故长期应用抗生素预防治疗存在弊端。我们进行了微生态制剂治疗SBP患者前后肠道菌群结构的对比,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肠道菌群及菌群间比值紊乱程度,下调IL-17A、 IL-17C、IL-17D、IL-17F表达,促进肝脏损伤的修复。实验通过对肠道菌群DNA序列的测定,证实了应有微生态制剂可以治疗肠道菌群紊乱,有重建肠道菌群结构的功能,从而有效预防肝硬化SBP的发生。课题组顺利完成了原计划书中的研究内容,还将得到的结果同临床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为临床预防SBP的发复发生提供科学方法。三年来,在本项目资助下课题组共完成论21篇,其中SCI 12篇,另有一篇英文论文仍在投稿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