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前期的研究,对川滇米口袋中的活性成分MKD-1做进一步的化学研究和体内活性研究,确定其化学结构,继续分离其他的药物成分,并进行药理学活性和毒理学实验研究(采用体内和体外的方法研究各成分对嗜肝DNA病毒模型,即鸭乙肝病毒体内模型和2.2.15 细胞系体外模型的HBV抑制作用);进一步扩展研究川滇米口袋同属药材抗HBV活性成分,同时进行构效关系研究(采用经典化学方法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寻找新的先导物,进行结构修饰,从源头上为创制具有我国特色的抗HBV的新药奠定基础。
运用植物化学手段结合生物活性筛选及跟踪活性成分的分离,完成白屈菜等7种植物药材的抗肝炎病毒、抗临床耐药菌及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运用不同的体外生物活性模型,包括细胞与酶学活性靶标,对有关药材提取物及其有效部位的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类、类黄酮以及萜类化合物进行了现代药理学评价和构效关系探讨,发现白屈菜提取物中的苯并[c]菲啶类生物碱具有强烈抗病毒和抗菌作用,其中抑制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e-抗原活性最强的成分(IC50和SI值)分别是二氢血根碱(0.09/0.16?M和3.89/2.19)以及二氢白屈菜红碱(0.12/0.24?M和4.83/2.42?M);抑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MIC/MBC,???g/ml)分别是8-羟基二氢血根碱(0.45-12.75/12.5-36.50)和8-羟基二氢白屈菜红碱的(0.19-5.85/6.45-68.00)。还发现对丙肝病毒(HCV)丝氨酸蛋白酶及肺腺癌等具有强抑制活性的类黄酮及二萜类成分4个。这些成分虽多为已知化合物,但本项目首次进行了相关的药理学评价。为进一步研究开发相关药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