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水下爆炸对舰船结构毁伤机理与规律研究
  • 项目名称:水下爆炸对舰船结构毁伤机理与规律研究
  •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 批准号:50939002
  • 申请代码:E0910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姚熊亮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随着精确制导武器的快速发展,如鱼雷等武器可贴近船体表面接触爆炸,对船体结构造成严重毁伤。但迄今为止,有关接触爆炸产生的瞬态、强冲击载荷作用下舰船结构的毁伤模式研究甚少,近边界爆轰、冲击波以及气泡与舰船结构瞬态耦合机理的相关研究十分罕见,而这些机理性问题恰恰直接关系到我国海军重点型号的研制。另一方面,由于现役舰船广泛使用高强度合金材料,采用多层壳体以及防护装甲设计,使舰船结构的抗打击性能得到了极大提高。因此,为应对这一发展趋势,提出水下非接触爆炸气泡毁伤新理念,对舰船结构总纵强度和局部强度造成一次性毁灭打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目为揭示接触爆炸对舰船结构的毁伤机理,提出水下非接触爆炸气泡毁伤新理念,重点研究以下内容1)近边界水下爆炸及其载荷特性特;2)水下接触爆炸对舰船结构的毁伤机理;3)水下非接触爆炸瞬态流固耦合毁伤效应;4)水下非接触爆炸气泡对舰船结构的毁伤规律。

结论摘要:

水下爆炸对舰船结构造成极为严重的毁伤,是国防领域、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过去研究人员在该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水下爆炸的复杂性,其中仍有许多本质问题有待深入研究。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精确制导武器的快速发展,鱼雷、水雷等武器可贴近船体接触爆炸,这使得水下爆炸对结构的毁伤研究变得更为复杂,其中的力学问题更为深奥,传统的、单一的方法难以解决该问题,这就需要开发新的方法,对水下爆炸对结构的毁伤机理与规律进行研究,这也是本项目立项的依据。为此,本项目基于流体动力学理论、结构冲击动力学理论、流固耦合理论,从水下爆炸载荷特性以及爆炸载荷对结构的毁伤等方面,对水下爆炸及其对结构的毁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如下。本项目首先依据可压缩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近边界爆炸爆轰、冲击波传播以及气泡运动模型,探究了近边界水下爆炸的载荷特性,为水下爆炸对结构毁伤提供输入。在此基础上,基于波动理论,构建了接触爆炸物面条件,研究了冲击波、气泡载荷耦合作用下的船体简单板架以及复杂双层结构的毁伤特性,并采用无网格SPH方法探讨了水下接触爆炸高速破片载荷的破坏机理。通过分析不同结构在接触爆炸载荷作用下的冲击响应、变形毁伤及动态响应,为船体结构抗冲击优化设计机理提供了基础性技术支撑。其次,计入水面截断,海底反射以及片空化等强非线性效应,分别利用光滑粒子法(SPH)、边界元法(BEM)及其双渐近法(DAA)、有限元法(FEM)、谱单元法(SEM)以及这些方法间的耦合算法,建立了水下爆炸对结构的毁伤数值模型,探究了水下爆炸对结构的毁伤机理,形成了适用于舰船水下爆炸流固耦合分析的工程化计算方法。再次,基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建立计及热量交换的水下爆炸气泡运动方程,利用气泡运动规律,突破了气泡“人造波浪”一次性摧毁舰船结构总纵强度以及“气泡锤”对舰船局部结构损毁等关键问题,深入研究了装药形状及复杂边界对气泡载荷的影响规律。最后,依据上述理论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水下爆炸对结构毁伤的机理实验与模型实验,验证了本项目提出的理论与数值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给出了水下爆炸冲击波与气泡对舰船结构的毁伤规律,初步提出了水下爆炸对舰船结构毁伤新理念,为舰船结构抗爆抗冲击防护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研制水中高效毁伤兵器提供参考。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16
  • 0
  • 6
  • 0
  • 2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23 会议论文 5 著作 1
期刊论文 11 会议论文 7 著作 2
期刊论文 19 会议论文 1
期刊论文 41 会议论文 9 获奖 3
姚熊亮的项目
期刊论文 63 会议论文 2 著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