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引发了大城市郊区社会空间的剧烈重构,另外,基于居民微观主体视角的社会空间研究越来越重要。本项目把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视角、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中的深度访谈法与传统的大宗问卷调查相结合,强调从居民微观主体的角度切入研究北京郊区居民的社会空间重构。重点探讨基于日常生活地理以及基于空间流动性和社会网络的北京郊区居民社会空间重构特征,从制度、市场和文化变迁的角度建立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郊区居民社会空间重构的机制模型,并以城中村作为微观空间研究案例,以对面上研究结论进行检验。本项目注意引进新方法和新视角,强调数据贡献,即形成相对完整的居民访谈数据库和调查问卷数据库,以对中国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有所补充。
social space;suburban resident;spatial structure;qualitative research;Beijing
在方法论层面,课题重点探讨了质性研究方法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空间尺度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结构主义和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理念和视角如何应用于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 在北京著名的大型郊区居住区回龙观和望京分别开展了550份和635份问卷调查和针对200多个居民的访谈调查。基于上述数据资料,首先研究了基于日常生活地理的郊区居民社会空间重构,具体包括基于活动类型的郊区居民生活空间重构、基于生命历程视角的郊区居民迁居行为重构、郊区居民游憩行为过程与个体决策以及郊区居民的休闲与购物行为空间。继而探讨了基于空间流动性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郊区居民社会空间,具体包括基于邻里关系的郊区居民社会空间、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郊区居民社会空间、基于迁居的郊区居民流动性特征与机制以及基于社区互联网的社会空间。进而,结合社会空间辩证法原理,重点从制度、市场、文化和社会变迁及其与空间相互作用的角度,从社会空间分异重构、生活空间重构、基于社会空间的郊区居住区成长等方面探讨了郊区社会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 微观空间案例研究围绕两大方面展开。一个方面是城中村居民社会空间重构,重点选择了北京海淀区的5个城中村,发放了371份问卷,探讨了城中村流动人口的时间利用以及生活活动时空间结构、城中村流动人口的日常生活路径与日常活动时空间结构以及城中村流动人口的支出结构。另一个方面是开发区社区居民的社会空间,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了社区居民问卷调查和产业员工问卷调查,具体探讨了开发区社区生活配套和生活空间,以及开发区社区的居住与活动空间。 在基金的支持下还开展了北京城市社会与经济空间研究,包括北京城市犯罪时空特征与时空机制研究以及北京城乡结合部混和经济形态及驱动力。除此以外,还开展了大量的有关城市空间与形态、城镇化方面的研究工作。 本项目强调数据建设,包括回龙观居民社会空间调查数据库、望京居民社会空间调查数据库、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活配套与生活空间调查数据库、城中村流动人口和居民经济和社会生活调查数据库,以及257个居民/部门/企业访谈数据库。 项目按计划正常执行。在基金的支持下,共出版了6本著作(含2个接收),发表了20篇论文(含4个接收),参加了7次学术会议,支持完成15份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