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信息化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农民工的信息需求满足程度、信息获取行为模式与其所面临的突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密切相关,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稳步进入信息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现有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对于农民工信息获取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流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以及跨区域公共信息服务保障等问题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与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构建,影响了政策制定的及时性与科学性。本课题拟采用案例研究-实证检验-评价研究-政策建模与仿真实验的总体研究方案,对我国农民工跨区域流动过程中的信息需求、信息行为触发机制及其成功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深层规律,争取实现理论创新;以相关理论为指导构建农民工主、客观信息福利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研究,找出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农民工跨区域公共信息服务保障体系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实验;最后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与方案。
Migrant farmer workers;System of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Government websites;Social media;Ontology of policy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农民工人数逐年增加。据国家统计局监测报告,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社会信息福利水平的增加关系到农民工的生存、发展与社会融入。为此,课题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深度访谈、参与观察、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文本挖掘与本体构建等方法,从农民工和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前者主要包括对农民工的信息需求、信息获取途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农民工微博利用、农民工网站、农民工借助于社交媒体拓展社会关系等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后者主要包括对农民工对政府网站的利用、对政府信息服务的获取、对公共图书馆的使用、农民工信息政策内容等进行了研究。课题研究发现如下(1)影响农民工信息搜寻行为的因素主要有自身的信息需求、信息素养、信息源的可用性、易用性、对信息可靠性的信任、可替代的信息源等因素的影响。(2)农民工的信息需求与其网络信息搜寻行为并不相符,原因在于农民工对关系到生存与发展的信息主要依靠人际关系网络来获取。(3)提出了政府信息利用的扎根理论模型。(4)发现了农民工从政府信息服务的潜在利用者向实际利用者转变的条件,其中情境因素、个人信息素养是重要的触发机制。(5)我国农民工网站的商业模式与运营目的影响其经费来源、经营效果与可持续性。(6)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利用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但以单向获取为主,跨阶层的社会交往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对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帮助不大。(7)构建了面向农民工信息需求的政策本体。(8)案例研究表明,我国公共图书馆已经开始开辟专门的农民工服务空间,但是利用率尚不够高。(9)农民工跨区域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包括政府网站、社交媒体、公共图书馆与农民工网站。通过课题研究,提出了政府信息获取的整体性理论模型,构建了农民工政策本体,提出了农民工利用政府信息的转型条件;揭示了农民工网站的运营机制;探索了农民工信息获取的行为特征;同时,也拓展了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