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亲社会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基因-激素-行为的视角
  • 项目名称:亲社会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基因-激素-行为的视角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1170995
  • 申请代码:C2105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苏彦捷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北京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在课题组已经展开的对分享行为发展过程及其机制研究的基础上,从比较和发展的角度出发,采用横断和纵向追踪设计,试图从基因、激素和脑神经机制三个层面系统解释亲社会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一初步考察100名成年个体的催产素受体基因(OXTR)与儿茶酚氧位甲基转运酶(COMT)基因多态性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并与灵长类的数据进行比较,甄选出亲社会行为的基因关联位点。研究二通过考察基因多态性和鼻吸催产素(Oxytocin, OT)对亲社会行为脑区激活模式的影响,验证特定基因、激素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三考察240名2、4、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及相关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发展,检测个体OXTR和COMT基因多态性,并追踪上述三组被试中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和较低的个体,进一步说明基因-激素如何通过认知和情感因素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希望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亲社会行为的理论分析,也为相关的教养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

结论摘要: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或者促进与他人融洽关系的行为,包括四种典型表现形式——助人、分享、合作和安慰。研究者测查了不同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和亲社会倾向水平,通过收集唾液样本从遗传机制角度考察了不同基因型儿童和成人在亲社会行为上的表现差异;通过考察个体联合注意、心理理论、情绪识别和共情能力等认知能力和动机系统的发展,从心理机制的视角探讨了影响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和动机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从发展角度研究基因型以及相关认知、情感因素如何影响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变化,对基因-激素-行为视角进行了系统性整合。研究结果表明在遗传机制上,催产素受体(OXTR)基因和精氨酸加压素受体1b(AVPR1b)基因上的某些位点对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且个体同时受到上述两者与CLOCK基因间异位显性效应的保护作用,即单基因上携带风险基因只有在较为极端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负面效应。在心理机制上,以联合注意、心理理论为代表的社会认知能力能够预测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而后者同时也可以被以情绪理解、共情能力为代表的动机系统所解释。初步的脑神经机制研究的整理提示外源激素的摄入可能会影响社会脑的激活,且具体效应可能会受到个体基因型的调节。此外,相关遗传数据也验证并揭示了基因与心理能力表型间的联系,即OXTR基因和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与心理理论、共情的不同成分之间关系密切。整合基因、心理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研究揭示,随着年龄的增长,OXTR基因和AVPR1b基因上有越来越多的位点会在个体亲社会表现中发挥作用,且对于携带亲社会行为“吝啬基因”的个体,良好的心理理论能力可能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保护因素,而高共情能力可能是成人的有益补偿机制。通过整合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的研究,上述研究结果一方面帮助我们理解了亲社会行为与各种心理因素间关系的深层联系,从发展模式上更加系统地阐明了遗传因素如何通过认知和情感机制影响亲社会行为,另一方面也为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及儿童教养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36
  • 25
  • 0
  • 0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苏彦捷的项目
期刊论文 3 会议论文 3 著作 4
期刊论文 12 会议论文 8 著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