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历史文献、遥感图像,结合野外调研获取研究数据,借用生态服务价值、能值、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经济增长等理论与方法,分析18世纪中期以来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变化作用的历史过程、动态机制及其量化关系。主要结论① 18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塔河干流以天然绿洲为主,源流的人类活动虽强化了干流的游徙性和径流量季节变幅,但其生境主要受自然因素制约。干流中上游河道从南北两河变为一河,并发生南北向迁移变化;下游河道依次发生南伸、退缩、北移并改道向东流的变化,绿洲随之而变化。② 20世纪中期以后,人类活动开始在干流高速扩张,生态环境退化,人口、经济利益、政策、农业资本等人文因子是驱动人地变化的主导因子。人工绿洲经济增长,但增长方式粗放;上游经济社会协调度增加,但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低。建立人口-耕地系统,研究发现环境退化严重的下游人类活动扩张最快,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降低,农用地利用不可持续。③以棉花为主,兼顾粮食安全是种植业的优良模式。以天然绿洲生境稳定、人工绿洲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利用自组织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了塔河干流绿洲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式。
英文主题词human factor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s; after middle of the 18th; area of Tarim mainst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