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功能转型期历史文化村镇适应性发展研究
  • 项目名称:功能转型期历史文化村镇适应性发展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51108326
  • 申请代码:E0802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肖建莉
  • 依托单位:同济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历史文化村镇是中国法定的保护对象,一方面历史村镇的保护规划和实践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对遗产的利用成为保护之后的研究重点;另一方面中国当前高速的城市化发展对历史文化村镇造成了功能转型的压力。在此背景下,需要寻求遗产利用与历史文化村镇发展的结合点,即历史文化村镇的一种适应性发展。本研究选取城镇化速度相对较快、功能转型压力较大的江南地区历史村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历史文献研究,揭示社会经济发展促使城镇物质空间形成的规律;(2)通过历史村镇调查方法,根据遗产状况等要素将历史村镇进行分类归纳;(3)通过案例实践分析,将转型期的功能类型与不同类别的历史村镇物质空间进行匹配;(4)研究形成适用于不同类别历史村镇的发展模式,同时为历史村镇保护规划形成适用的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论。

结论摘要:

研究按计划进行了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历史村镇的物质空间历史演变和分类调查;历史文化村镇分类分析,保护规划的跟踪回访;历史文化村镇物质空间环境与功能类型的匹配,建立不同类别历史村镇的适应性发展模式,提出历史文化村镇的规划转型。研究进展分为5个部分历史文化村镇的发展演变、历史文化村镇的类型分析、历史文化村镇的功能转型、历史文化村镇的适应性发展,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规划转型。历史文化村镇的发展演变是生产生活方式的空间反应,功能与空间的合理匹配是历史村镇发展的动力。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组织体系决定了历史文化村镇的选址和总体布局和形成;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历史文化村镇的物质空间形态的演变。历史文化村镇发展现状普遍存在空心化、传统建筑年久失修、公共建筑体系解体并缺乏新的体系、利用方式千篇一律等问题。历史文化村镇的类型丰富多元,各具特色,是其价值所在。由于地域、民族、特殊功能的差异,使得我国现存历史城镇的类型异常丰富。与其他遗产类型相比,历史村镇更是以多样性和群落性价值为特色。历史村镇的类型学研究则把这类价值展现出来。历史文化村镇的功能转型造成了村镇功能与传统物质空间的错位。快速城镇化致使传统产业退化,传统社会网络解体,城市失控蔓延,以及村镇新功能缺失。村镇传统功能与物质空间的错位,使历史文化村镇无法持续得到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村镇的适应性发展是一种多元化发展模式。历史村镇的适应性发展是双向的其对本身历史文化遗产特色的适应性以及对发展条件的适应,根据村镇所在的区位、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找到合适的利用和发展方向。历史文化村镇适应性发展模式是多元发展模式。有三种基本模式基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基于创意产业发展的模式,以及基于城市功能区的发展模式。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还有历史村镇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功能转型的程度不同,其发展的模式也不同。而且发展模式应随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组织演变做适应性调整。研究建议“基于社会自治的参与式规划”的历史文化村镇规划转型。研究成果包括论文2篇,小型论坛1次,历史村镇规划获省部级奖2次。国内会议交流2次,国际会议交流2次。 本项目的创新性在于从城乡规划的大学科领域来进行研究,把历史文化村镇作为具有自组织能力的有机体来进行研究,并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提出的“基于社会自治的参与式规划”是对规划学科规划方法的补充。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3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21 会议论文 11
肖建莉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