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人造血管膜”的“自突”及防内漏机制的研究
  • 项目名称:“人造血管膜”的“自突”及防内漏机制的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0972942
  • 申请代码:H0216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景在平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累及重要分支动脉的胸腹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是腔内隔绝术治疗的难点,患者通常须行开放性手术或杂交手术。在腔内隔绝术中,如何解决重要分支动脉的血供问题并降低手术操作难度是血管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课题。基于分支动脉被封堵后与主动脉之间存在明显的血压差的现象,首次提出了"草帽型""人造血管膜"的模型: 分为中央区域和周围区域,两者间的纺织结构单胞密度呈由稀至密的梯度变化,周围区域管壁顺应性与分支血管壁顺应性相匹配;"人造血管膜"在血压作用下,中央区域突入分支动脉,顶部形成开口,使分支动脉内有血流通过,称为"人造血管膜"的"自突"现象。利用多维多重纺织成型技术,制备具有梯度型纺织结构单胞密度和梯度型顺应性结构的"人造血管膜";通过研究"人造血管膜"的结构、渗漏与血压差的关系,探讨"人造血管膜"的"自突"机制和"防内漏"机制;为"主动脉分支腔内移植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及理论依据。

结论摘要:

累及重要分支动脉的胸腹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是腔内隔绝术治疗的难点,患者通常须行开放性手术或杂交手术。在腔内隔绝术中,如何解决重要分支动脉的血供问题并降低手术操作难度是血管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课题。 本项目结合临床数据构建了正常全主动脉3D面网格模型,创新性提出分支动脉的“基座”概念,初步分析其形态学特征;采用了高分子纤维材料涤纶复丝为原料,设计了不同的织物组织密度和织物组织结构的草帽型人造血管膜;在实验动物体上对主动脉弓及左锁骨下动脉内血压及波形的变化特点进行观察和分析,自主研发了可调式体外主动脉血管模型装置,结合动物体内压差测试和体外模拟实验,探讨“人造血管膜”的“自突”、“防内漏”机制及观察移植物与主动脉弓的匹配相容性。 本课题研究成果为“分支腔内移植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及理论依据。随技术和材料进步,这种设计理念将来亦可应用于通过现有腔内移植物难以治疗的其他动脉扩张性病变,如肠系膜动脉及肾动脉瘤等。相关研究结果在J Am Coll Cardiol(影响因子14.156)等SCI及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申请国家专利7项,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9
  • 0
  • 0
  • 2
  • 0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景在平

以第一申请人承担课题近20项,目前科室在研项目2000多万元。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军队“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2项,军队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军队临床高新技术重大项目1项,上海市基金1项等。获得国家级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余项。

景在平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