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裂缝性储层地震识别机理及相应方法研究
  • 项目名称:裂缝性储层地震识别机理及相应方法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1174115
  • 申请代码:D0409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文晓涛
  • 负责人职称:副教授
  • 依托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裂缝性储层是我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油气储层之一。裂缝性储层的地震检测是石油勘探领域长期关注的难点问题,对于井位部署和油气勘探远景区评价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岩性、物性的非均质性以及储集空间复杂多变的分布规律等是裂缝性油气藏的一般特征。目前国内外虽已发展了一系列基于3D地震资料的裂缝预测方法,但在以下两方面存在不足第一,对方法的适用性及局限性缺乏研究;第二,多解性较强。本项研究拟围绕以上两大问题展开研究,采用多源信息(地震、地质、测井、钻井)交叉融合、识别机理与检测方法研究相结合、正演与反演相结合、理论模型与实际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力求通过解决相关的理论问题,提高裂缝性储层地震检测精度,促进裂缝性储层预测向定量化方向发展。主要创新工作有(1)关键方法的地震检测机理研究;(2)裂缝敏感组合因子研究;(3)QVOA技术应用研究;(4)基于蚁群算法的裂缝带提取;(5)井控方向各向异性扩散研究等。

结论摘要:

裂缝性储层是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但利用地震资料进行裂缝检测是石油勘探领域长期专注的难点问题。目前基于3D地震资料的裂缝预测方法在以下两方面存在不足第一,对方法的适用性及局限性缺乏研究;第二,多解性较强。本项研究围绕以上两大问题,在裂缝地震识别机理、叠前叠后裂缝预测方法、裂缝带突出显示等方面展开研究。 取得的成果有1、针对裂缝性储层进行了数值模拟,总结了裂缝性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剖析了裂缝发育带地震识别陷阱,分析了物性参数对地震参数的影响,验证了新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如通过模拟获得了偏移速度对裂缝识别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曲率的适用范围等。2、发展了基于叠前、叠后地震资料的裂缝检测技术。包括(1)推导了不同网格的曲率计算公式,实现了利用曲率属性进行多尺度的裂缝带地震检测;(2)发展了基于复数域非线性各向异性扩散滤波的裂缝检测方法,在压制噪声的同时保持了地震资料同相轴的边缘信息,使断点或裂缝带边界更加清晰;(3)发展了基于叠前地震资料的稳定Q值提取方法,该方法推导证明了叠前小偏移距条件下t-x域中时间、频率同步反演地层品质因子的可行性,为利用QVOA进行裂缝带识别奠定了基础。(4)发展了高分辨的储层预测方法。利用双极子匹配追踪反演消除了子波的影响,获得了高分辨的反射系数剖面。在此基础上,利用道积分获得相对阻抗,可反映层内的相对物性变化。3、发展了裂缝带突出显示技术。利用加入方向性的边缘检测滤波器进行去噪,加强了对地震资料的地层纹理方向的滤波作用,使得地层沿层理方向的连续性得到一致性增强,但同时保护了边界信息,可有效突出小断层。 本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于提高裂缝性储层的预测精度,促进裂缝性储层预测向定量化方向发展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1、渗透率的大小对于裂缝性储层的评价至关重要。而利用地震资料预测渗透率目前尚缺少有效手段。本项目通过数值模拟,深入地分析了渗透率的地震响应特征,为渗透率的定量预测奠定了基础。2、新发展的裂缝检测方法考虑了裂缝的多尺度、多方位,并考虑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有利于在提高分辨率的前提下,检测不同期次、不同尺度的裂缝发育带。3、通过数值模拟,为一些方法的参数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这些方法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7
  • 3
  • 0
  • 3
  • 1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24 会议论文 3
期刊论文 96 会议论文 21 获奖 1 著作 3
文晓涛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