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我国典型低硒环境特征与调控研究
  • 项目名称:我国典型低硒环境特征与调控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1172326
  • 申请代码:D0218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王大成
  • 依托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采用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和硒的形态分析技术手段,进行我国典型低硒环境成土过程中硒的迁移转化和土壤中硒的形态特征研究,阐明不同低硒环境的形成机制,探讨现代土壤成分和性质与内源/外源硒的固定/淋溶、土壤腐殖酸对硒酸态和亚硒酸态硒的结合与固定、土壤腐殖酸结合态硒的分解速率和植物有效性,并对硒酸态硒与亚硒酸态硒的植物吸收率进行试验研究,揭示土壤中各主要形态硒的植物利用度及影响因素,建立与植物吸收直接相关的土壤硒形态含量指标,为经济有效环保的调控土壤中植物有效态硒含量,生产足硒健康粮食,改善低硒环境,消除大骨节病等硒缺乏病的发病条件,提高国民素质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摘要:

题为《我国典型低硒环境特征与调控研究》的面上项目已经完成。申请人完善了土壤中硒酸态,亚硒酸态和腐殖酸结合态硒的分离和测定方法;设计了野外留置降雨和土壤下渗水收集及实验室土壤淋滤试验装置。采样测定了低硒和对照地区耕作土壤硒含量和形态,计算了各形态与作物吸收的相关关系。讨论了土壤硒的生态阈值划分指标和方法、低硒土壤成因和地球化学循环特征,估算了降雨对土壤硒的影响。分析了30年来土壤-粮食-人群硒营养水平变化,提出了低硒地区预防硒缺乏病措施的建议。结果证实,土壤硒酸态硒是作物吸收的最好指标。我国缺硒地区土壤硒酸态硒在0.245μg/kg以下,而足硒富硒地区在0.308μg/kg以上。缺硒地区土壤剖面总硒、水溶态硒、亚硒酸态硒和腐殖酸结合态硒在表层富集三倍以上,而硒酸态硒在表层富集小于1.5倍。降雨是黑龙江松嫩平原、四川阿坝和陕西永寿土壤表层硒酸态硒的主要补充来源(19.6-65.3%)。但云南楚雄和陕西永寿降雨引起水溶态硒流失(94.9%,26.1%),降雨的淋溶作用是土壤缺硒的主要原因。我国不同土壤各形态硒和粮食硒的相关关系不能以同一关系式描述。如土壤硒形态指标和粮食硒不相关就只能以粮食硒含量反推土壤硒营养分级。大骨节病区壤塘岗木达乡女童发硒以缺乏(48.8%)和边缘缺乏(30.2%)为主,男童发硒以中等含量(68.8%)和边缘缺乏(18.8%)为主。克山病区楚雄44.9%女童发硒属于营养缺乏边缘,而男童属于硒缺乏边缘的仅为11.1%。永寿大骨节病区95%以上儿童发硒在中等硒营养范围。人群平均发硒不在缺硒范围不能保证避免硒缺乏症的发生,应该特殊注意女童和女性硒营养状况。 四川壤塘,陕西永寿,云南楚雄和黑龙江粮食硒都在缺乏范围。山西小麦硒为边缘硒缺乏, 海南大米为中等硒含量。广东大米和青海小麦属于高硒含量。云南楚雄各克山病村30年来土壤和大米硒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儿童发硒分别增加了62.3%,61.0%,169%,和131%,是食物来源多样性所致。陕西永寿大骨节病区儿童发硒从1981年的缺乏增加到2013年的中等硒营养水平。在同一时期该地区土壤硒没有变化,小麦硒仍在缺乏范围,所见硒营养改善是陕西省供应硒碘盐的结果。该省于2012年停止的硒碘盐供应急需尽快恢复。在我国低硒环境大骨节病和克山病区,现阶段应该全面开展供应硒碘盐,并且密切监控人群硒摄入量和硒营养状况。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6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39 会议论文 2
王大成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