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9960001)的研究,认为DV的发病机理与核酸序列改变关系更为密切;在贵州麻尾白纹伊蚊体内分离到DV2,当地夏秋季发热病人与贵州其它地区未见明显增多。该DV2毒力可能较弱,能否成为疫苗候选株?研究计划对麻尾白纹伊蚊体内和DHF病人血清分离到的两株DV2作全基因序列测定和系统发生树的分析,比较毒力差异与核酸变异的关系,探讨其地理来源及遗传变异性;对两株DV进行E、NS1基因克隆和蛋白表达,研究其重要生物学功能,并分别免疫BALB/c小鼠动态测定免疫血清特异性IgG、IgM类和中和抗体水平,研究其免疫保护作用,为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对麻尾进行DV流行病学研究,随机抽取不同年龄段正常人血清检测抗DV 特异性IgG、IgM类抗体,推测流行年代;收集当地200例夏秋季发热病人血清进行抗DV 特异性IgG、IgM类抗体和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以观察发热病人与DV感染的关系
对照项目计划,较好完成了全部研究内容。DEN-2 B株和M株序列全长10723bp,变异率为0.896%和1.091%;B株与44株,M株与D2-43株系统进化关系最近。通过RT-PCR、双酶切,酶切产物连接和PCR、酶切和基因测序鉴定完成DEN-2 B株和M株E、NS1基因的克隆和蛋白表达,分别表达原核和真核重组体,对表达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和WEST-BLOT鉴定。发现原核表达E蛋白对C6/36的毒性强于NS1蛋白。用不同量的核酸及其蛋白经肌肉注射,建立Balb/c小鼠感染模型,证明毒力较强和较弱的B株和M株分别以CD8+和CD4+细胞免疫为主,CD25+ 、CD49+ 等膜表面分子的表达和外周血CTL的细胞毒作用有一定差异。被免疫小鼠血清中可检测到抗DEN-2和抗相关蛋白特异性IgG、IgM类抗体,其中抗B株E蛋白的抗体水平最高。各组小鼠产生IL-4、IFN-γ、IL-2和TGF-β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0.05)。证明贵州省独山、兴义两地汉族和布依族人群对DEN普遍易感;从当地夏秋季节不明发热病人血清中检测到DEN-2核酸(9.8%);并分离到3株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