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自然植被是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重要目标,在应用现代技术模拟潜在自然植被时,植被自然度区分与模拟结果的表达精度成为难点。本项目探索在中小尺度区域内,通过构建现存植被的植物社会学分类体系,探讨一些特征种与综合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综合分析环境背景,根据残留的自然植被,建立区域性潜在自然植被的预测模型;应用GIS技术,精确模拟推断出该区域的潜在自然植被并作成潜在自然植被图。具体研究地点选择鄂西三峡库区的宜昌县、兴山县。本项目的实施将构建适应区域植被实际的5级自然度评价系统,为精确的模拟中小尺度区域的潜在自然植被提供一种模式,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评价管理及林业实际。
potential natural vegetation;predictions of vegetat;maps of natural vegetation;northwestern Hubei;
“潜在自然植被”(PNV)是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重要目标,也是农业和林业管理的基础。本项目选择鄂西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周边区域作为“中小尺度研究区域”,选择八卦山(竹溪县)、堵河源(竹山县)、五朵峰(丹江口市)、南河(谷城县)以及五道峡(保康县)5个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植被进行了研究。(1)野外植被调查表明,鄂西北自然植被的物种组成丰富。5个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组成分别为八卦山201科958属2796种,堵河源212科949属2440种,五朵峰177科665属1262种,南河183科735属1574种,五道峡189科869属2060种. (2)对5个自然保护区植被区系的分析表明,鄂西北区域植物各种地理成分相互渗透,植物区系以温带性质为主,也有较丰富的热带成分。总体上植物区系成分具有复杂性和过渡性的特点,特有成分多,也有着显著的古老、原始和残遗的性质。(3)采用Braun-Blanquet植物社会学的调查方法,通过大量的样方调查,建立起鄂西北自然植被体系,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海拔及水分条件相关。5个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植被分类系统为分别为八卦山5938(植被型组植被型群系);堵河源4950;五朵峰为5825;南河4734。五道峡4742。该区域基本的自然植被群系为20个群系马尾松、杉木、铁坚杉、小叶青冈、青冈、岩栎、黑壳楠、水丝梨、亮叶桦、米心水青冈、枫杨、茅栗、槲栎、短柄枹栎、栓皮栎、箭竹、水竹、水麻、毛黄栌、腊梅等群系。(4)对弄岗自然保护区石灰岩山地季雨林的群落进行了分类,划分出2个群系、3个群丛及5个群落,研究结果为石灰岩山地季雨林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5)作出了鄂西北5个自然保护区自然植被图。这也是鄂西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周边区域进行植被重建与恢复的“参考系”。(6)对1990年~2010年神农架林区气候变化特征、神农架林区河流水文特征及神农架山地土壤的基本肥力特征进行了分析。由于调查区域均缺乏气候监测数据 、土壤调查数据,因而目前很难通过建立模型来预测潜在自然植被的变化,仍然只能通过大量的样方调查来建立区域性自然植被体系。本项目研究成果为出版专著 3 部 ,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论文1 篇,EI论文2篇,另外有 4篇论文、2部专著正在印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