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藏狐捕食作用对棘球绦虫在野生动物中传播机制的影响
  • 项目名称:藏狐捕食作用对棘球绦虫在野生动物中传播机制的影响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1071944
  • 申请代码:C0404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王正寰
  • 负责人职称:副教授
  • 依托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包虫病是一类由棘球绦虫引起的致死性人和动物共患寄生虫病。以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为代表的青藏高原东部牧区是世界上已知的泡球蚴包虫病(AE)最严重的疫区。AE是由多房棘球绦虫(Em)引起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最近发现的石渠绦虫(Es)也仅在野生动物体内发现。这些现象说明要真正了解包虫病传播机制并进行生态防治,必须要深入研究包虫病在野生动物中沿食物链传播的机制。藏狐作为混合感染Em和Es的食肉动物,是石渠县最常见、棘球绦虫感染率最高的野生终末宿主。因此本项目将以石渠县藏狐和中间宿主小型啮齿类动物为对象,从藏狐的食性分析出发,比较研究当地小型啮齿类的棘球绦虫感染率和藏狐对这些啮齿类物种捕食率之间的关系,从而比较清晰地分析藏狐作为终末宿主对棘球绦虫在野生中间宿主中传播的作用,这对评估野生动物包虫病传播能力进而制定有效的生态防治策略意义重大。

结论摘要:

本项目完成了计划任务书要求的,藏狐食性分析、中间宿主小型啮齿类动物棘球绦虫病感染率、终末宿主藏狐棘球绦虫感染率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评价藏狐捕食作用对棘球属绦虫传播的影响,并提出新的科学问题。执行期间发表SCI论文5篇、CSCD论文2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次并作分组报告;毕业博士2人、硕士5人。主要的研究成果有(1) 对384份藏狐粪便样品进行残留物食性分析,294(76.6%)份样品检出高原鼠兔,124(32.3%)份检出田鼠,其中63(16.4%)份时检出高原鼠兔和田鼠。189(49.2%)份检出节肢动物,35(9.1%)份检出鸟类残骸,75(19.5%)份检出植物。高原鼠兔和田鼠是藏狐主要的食物来源。(2) 2011年和2012年7月至8月间共设样方16个,覆盖面积16 ha,共捕捉高原鼠兔574只、青海田鼠470只。剖检标本,挑选疑似感染样品mt DNA PCR分析后发现: a) 没有个体感染细粒棘球绦虫;b) 高原鼠兔和青海田鼠的多房棘球绦虫(Em)感染率均小于1%;c) 石渠棘球绦虫(Es)仅在高原鼠兔中发现感染病例,且感染率仅为0.6%。(3) 确定了11个在藏狐粪便DNA中有较高扩增成功率的微卫星位点。利用微卫星分型技术,从2010年120份藏狐DNA标本判别藏狐24只,2011年69份标本判别藏狐33只,2012年60份标本判别藏狐22只。(4) 通过mt DNA特异位点扩增和限制性酶切技术分析2010至2012年藏狐粪便棘球绦虫感染情况。然后,将藏狐个体识别结果整合到粪便感染数据中,获得藏狐种群的感染率。无论是单独计算Em或Es的感染率还是总棘球绦虫感染率,粪便感染率和种群感染率间均没有显著差异。藏狐的总棘球绦虫感染率超过50%。其中Em年均粪便感染率为39%,而同期种群年均感染率为44%;藏狐Es年均粪便感染率为25%,而种群年均感染率为28%。(5)我们的结论尚不支持理论假设藏狐捕食率较高的猎物物种棘球绦虫感染率应该显著高于那些藏狐捕食率较低或不捕食的物种的棘球绦虫感染率。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与藏狐粪便空间分布与猎物种群的空间分布不同步所致。针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将作为我们申请下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重点。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9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王正寰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