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他人收益的偏好(other-regarding preference, 简称ORP)指对他人收益的考虑,计算式互惠指个体在给予或返还恩惠时会计算成本和收益。人类会在ORP的驱动下或是通过计算式互惠做出不同于动物的独特利他行为。探索ORP和计算式互惠的发生、发展和机制有助于回答关于人类利他行为本质和演化的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将借鉴灵长类动物ORP研究的非言语任务,从行为表现和行为机制两个层次考察2-6岁儿童ORP和计算式互惠的发展规律,试图回答1)ORP和计算式互惠的个体发生起点;2)影响ORP表现的情境因素及ORP和相关社会认知能力、儿童气质特点、家庭教养方式间的关系;3)影响计算式互惠表现的情境因素及计算式互惠和相关(社会)认知能力间的关系;4)ORP和计算式互惠的关系。研究结果提供了人类独特的利他行为在儿童早期发展特点和机制上的基础数据,并对儿童利他行为的早期培养有一定指导价值。
other-regarding preferences;reciprocity;cognitive factor;contextual factor;equity
研究从行为表现和行为机制两个层面考察了学前儿童考虑他人收益的偏好(简称 ORP)和计算式互惠(简称互惠)的发展规律。实验借鉴了灵长类动物研究中的非言语任务,考察了不同情境中儿童ORP和互惠行为的表现,并探查了这些行为和特定认知能力及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主要发现如下1)3-5岁儿童的ORP受情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a. 自己的收益和对方的收益之间的数量关系对比;在对方为陌生成年个体时,只有在自己有收益而对方可能无收益的情境中,3-5岁的儿童才表现出ORP,即让对方和自己获得相同的收益而避免对方是零收益;b. 和陌生同伴不同的社会距离;只有面对陌生小朋友真人,而不是面对陌生小朋友照片时,3岁和5岁儿童才会出于公平的考虑表现出ORP;c. 呈现陌生同伴照片时,是否在儿童选择之前提问儿童每种选项可能带给双方的收益结果对4岁和5岁儿童来说,只有在选择前,提问儿童各选项可能带来的收益结果时,他们才会表现出ORP。2)学前儿童的互惠行为在不同的收益情境中,有不同的发展规律,涉及不同的公平机制和认知机制;不同年龄的儿童使用的互惠策略有所不同;a. 亲社会游戏中,互惠最终在6岁发展起来,嫉妒游戏中互惠发展较晚,6岁儿童的互惠仍处于机遇水平;b. 不同收益情境中涉及的公平性会影响到互惠发展,遵循即时公平原则的互惠出现的最早,其次是违背即时公平原则的消极互惠,最后发展出来的是违背即时公平原则的积极互惠;c. 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对互惠水平有影响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正向预测亲社会游戏中的互惠水平,心理理论和工作记忆正向预测嫉妒游戏中的互惠水平;d. 5岁儿童使用互惠策略的人数显著多于4岁,6岁比4、5岁儿童更多的采用TfT策略,大多数5、6岁儿童偏好使用TfT策略,而非Gen TfT策略。这些结果表明1)3-5岁儿童在面对陌生同伴时,需要借助特定情境线索作为脚手架,更好地加工对方的收益,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愿望,从而遵循公平原则表现出ORP。从年龄发展上看,3岁儿童在特定情境中就能够考虑陌生同伴的收益。2)4-6岁儿童的互惠水平随龄递增,并越来越多的采用互惠策略;儿童互惠的发展受公平感影响,违背即时公平的互惠发展较晚;心理理论、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对互惠水平有正向预测作用。这些结果提供了利他行为早期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数据,为理解人类利他行为的本质和演化提供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