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始的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由于"论证不足、准备不足、投入不足",各地在执行布局调整的政策中出现了偏差,并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决策部门的高度关注。如何合理的进行布局调整,急需要充分论证和科学的规划,而已有国内研究基本都是描述性的。本项目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结合我国农村布局调整的目标,建立起分析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理论框架。设定模型,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相关数据,探求既定地域和人口规模下实现"方便学生入学、提高教育质量和规模效益"三者均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最优学校规模与学校数。在此基础上对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相关政策和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进行深入分析,不失一般性提出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原则、方法和政策建议,并就达成布局调整目标的路径选择和配套措施进行研究。无疑,本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也丰富国内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理论研究。
population distribution;educational quality;educational cost;scal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rational distribution
针对我国农村地区的一些中小学出现生源不足的现象,2001年国务院明确提出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10年“撤点并校”导致农村中小学学校数目大幅减少,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我们认为,合理学校布局的关键问题是确立合理学校规模,本项目致力于这一问题研究。围绕这一问题,项目组开展了如下的研究工作一是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形成本项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二是实证检验了近10年中小学数急剧减少的决定性因素是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学校规模优势;三是从中国特有的财政分权、政府行为扭曲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关系角度,较深入剖析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学校规模优势的原因;四是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了合理学校规模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并提供了一个将各因素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求解最优学校规模的方法。五是实地调查了平原XS县、丘陵JX县和山区BD县三个县,并利用调查第一手数据对农村中小学最优规模进行了估算。六是总结性的结论与政策建议。研究主要结论近10年来农村中小学数目急剧减少的决定性因素是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学校规模优势,而导致这一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在我国财政分权缺乏“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机制的约束下,地方政府为追求自身政绩的最大化,而不愿意将财政资金过多用于任期内对政绩作用有限的教育,试图通过学校合并来降低生均教育财政支出。理论分析表明,合理学校规模至少要考虑教育质量、公共成本和私人成本三个基本因素。为此,本项目提供了整合这三个因素来求解学校最优规模的方法,并采用典型县实地调查数据对农村中小学最优规模进行了估算。实证结果显示,控制教育质量和人口分布,若不考虑私人教育成本,学校规模与公共教育成本关系呈“L”型;若考虑私人教育成本,生均教育总成本与学校规模关系呈“U”型,三个县的最优小学规模均未超过1000人;根据各县内部人口密度和交通状况,分区估算其学校最优规模后发现,人口集中和交通条件好的城区有进一步扩大学校规模来节约成本空间,而偏远山区撤点并校后学校实际规模远大于最优规模,而实际数量小于最优数。值得注意的是,若要提高教育质量,需配套增加教育资源,相应地最优学校规模更小。基于研究结论我们认为,对于撤点并校造成不良后果,应采取补救措施,包括在偏远山区恢复教学点和配套增加教育投入,对于后续学校布局除了约束地方政府行为外,还应加强科学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