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典型产业共生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界定和梳理典型产业共生体系中的主要共生关系,表征产业共生体系的演化路径(如用共生关系类型、数量、密度和强度等),厘定演化过程中的主要路径变化点,并按照"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含产业配套)-制度安排-技术进步-环境支撑"的分析框架剖析典型产业共生体系的演化过程,识别决定其演化路径变化的主要因素,解析各因素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过程,探讨各因素的作用条件和范围,据此归纳和演绎产业共生体系的演化机理。在此基础上选择产业共生体系的优化目标(如资源效率、共生成本、环境影响等),以演化路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构建基于Xpress-MP平台的产业共生体系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模型求解确定优化目标和关键调控因子,并据此提出产业共生体系优化调控建议。本研究成果将补充和完善产业共生理论,为我国不同地区乃至国家层面上制定产业升级方案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industrial symbiosis;eco-industrial park;industrial ecology;environmental management;material flow analysis
首先,本研究界定和表征了产业共生体系演化路径,并依据产业共生类别和属性的差异,将产业共生关系界定为1)工业固体废物交换利用;2)废水回用;3)能源梯级利用;4)环保基础设施共享;5)环境服务。其次,依据产业共生体系发展历程、规模和共生关系类别的差异,选择了苏州工业园区、张家港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区、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区、江苏盛泽印染工业园区和镇江焦化工业园区等七个园区的典型产业共生体系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各产业共生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倡议人/发起人和决策人的深入访谈,梳理了7个典型产业共生体系中的主要产业共生关系,识别了各产业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历程中的主要变化点(合同订购量或类别发生变化的时间点),解析了造成各产业共生关系形成和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产业共生体系的演化路径受环境约束、制度安排、经济利益、技术进步和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而言,环境约束和制度安排的作用尤为显著,尤其是在产业共生体系形成之初,经济利益则往往在后续的发展壮大过程中起作用,同时,各影响要素往往不是单独起作用的,而是两个甚至多个因素同时起作用,彼此之间形成协同效应。最后,基于成本有效性分析,建立产业共生体系绩效评估方法,对选择的典型产业共生体系分别进行了评估和优化。依托本课题研究成果,编著出版教材《产业生态学》一部,在《Ecological Applica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本领域主流SCI收录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7篇(含2篇接收),在《中国环境科学》、《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和《生态学报》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篇,获批软件著作权1项。同时,依托本项目,出国开展合作交流2人次,邀请国外专家来课题组交流4人次,作为组委会委员举办国际会议一次,作为共同主席举办国内会议1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分会报告8人次,国内会议5人次,另外,依托本课题申请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交流项目(41010104015),并培养硕士研究生13名(已毕业6人)、博士4名(已毕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各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