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利用多时空、多光谱卫星综合观测数据,结合农业区划,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分布图,识别南水北调受水区作物生长季节农、林、牧业的灌溉面积、分布区地理位置。根据灌溉区土壤湿度的实测资料、邻近农业气象站、地表水文站土壤湿度记录,确定北方各主要农、林、牧区实施灌溉后土壤温度、湿度、反照率、作物生长状况等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汲取农田水文学中土壤水动力模型的研究方法,设计灌溉条件下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热动量交换、传输的农田SPAC模型,并用于更新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的陆面过程,建立包含农田灌溉效应的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研究南水北调工程不同实施阶段的农、林、牧业灌溉对我国北方区域性气候环境的影响。结果指出大面积灌溉后,受灌区土壤湿度增加,通过地气间水热交换作用,使得近地层空气湿度增大,有利于云、雨天气形成。云、雨增加区不仅局限于灌溉区,还波及其下游及南方地区。云雨天气增多有利于土壤湿度的进一步增大,这种湿度增加-云、雨天气增多的正反馈机制对于我国北方气候环境的改善是有益的。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对于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北方受水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英文主题词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Regional Climate Simulation; Satellite Database;agriculture irr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