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策略。GX1/GEBP11是我们利用噬菌体体内外筛选技术,获得的能与胃癌血管内皮特异性结合的环状小肽,体外结果显示其可抑制HUVEC的增殖,并能与高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上的内皮细胞结合,提示小肽的受体分子可能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本课题拟通过体外鉴定及体内靶向研究,进一步探讨小肽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管生成的相关性,通过血管生成相关实验、动物模型实验等方法探讨其潜在的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功能,利用Western blot、RT-PCR、蛋白质双向电泳、基因芯片、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探索其介导的分子差异表达及对相关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免疫共沉淀、质谱分析等技术分离鉴定GX1/GEBP11的受体,并与GX1/GEBP11干预后表达异常的分子群相关联,探讨GX1/GEBP11及其受体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
Antiangiogenesis;Diabetic retinopathy;GX1/GEBP11 peptides;Molecular Mechanism;Receptor screening
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策略。GX1/GEBP11是我们利用噬菌体体内外筛选技术,获得的能与胃癌血管内皮特异性结合的环状小肽,体外初步结果显示其可抑制HUVEC的增殖,并能与高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上的内皮细胞结合,提示小肽的受体分子可能同时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肿瘤血管生成的发生。本课题通过体外鉴定及体内靶向研究,进一步探讨小肽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管生成、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通过血管生成相关实验、动物模型实验等方法证实其具有抑制视网膜及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功能,利用Western blot、RT-PCR、基因芯片、microRNA芯片等方法,初步筛选出GX1/GEBP11介导的差异表达分子群及可能的信号传导通路;通过蛋白质免疫共沉淀技术初步分离得到GX1/GEBP11可能的受体,其相关的鉴定及作用机制尚在进一步研究中。项目执行基本按照申请书研究目标和计划开展工作,总体进展较为顺利,除受体鉴定部分工作遇到困难尚需技术改进,基本实现预期研究目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发表论文3篇,全国内分泌及消化病大会录用论文7篇,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篇,培养研究生6名。本项目主要研究进展(1)证实GEBP11/GX1短肽可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及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地结合(2)GEBP11/GX1短肽通过影响内皮细胞的粘附、迁移、增殖等抑制肿瘤及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3)基因芯片分析显示,GX1 作用后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中多种基因表达发生变化,GX1可能是通过影响Bcl-2/BAX 通路,上调caspase3蛋白活性,促进靶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microRNA芯片筛选得到GX1作用前后Co-HUVECs及REC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分子,其后续进一步的筛选、鉴定及功能分析正在进行中,基因表达谱分析显示GEBP11作用后多种基因表达变化,GEBP11通过抑制血管生成相关分子KDR、MMPs、CAMs 等的表达,导致ECs 增殖受抑、凋亡增加,并降低其基质降解、迁移、粘附能力,最终抑制血管生成;(4)对免疫共沉淀-质谱分析法筛选得到蛋白DGKi 进行验证,证实其并非GX1受体,二次筛选得到一个候选蛋白——核苷二磷酸激酶 A;GEBP11受体筛选得到一个可能性较大的受体分子ZCCHC11,但重复性尚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