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外海区受长江巨量淡水、泥沙和营养盐、污染物等入海作用,形成了冲淡水、锋面、赤潮、低氧、渔场等现象,且受季风和陆架环流等的作用,空间分布复杂,季节变化显著。以往对之开展了较多研究,但仍缺少实测资料的积累和深入分析,尤其是大面准同步观测资料。本项目以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为重点,南至29.5N,北支32.0N,东至124.0E,共8个东西向断面。观测分2012年2-3月冬季和7-8月夏季2次。因观测范围大,各种海洋现场空间差异大,为提高准同步性,采用2船同时观测。观测要素包括流速流向、海温、盐度、泥沙、营养盐、叶绿素、溶界氧和底质等,学科涉及海洋水文、沉积环境、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开展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加深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物质输运过程及其生态与环境效应的理解,积累基础资料,并作深入分析。
Yangtze River estuary;multidisciplinary survey;summer season;winter season;
本航次的科学目标为以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为重点,开展该区域内水动力、泥沙和营养盐等物质输运、沉积环境、生态与环境等综合科学考察,加深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物质输运过程及其生态与环境效应的理解,积累基本资料。 本航次调查由朱建荣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参加人员包括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和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等27个自然基金承担项目的研究人员。调查分冬、夏两次进行,采用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的中国海监49船和47船同时进行,其中冬季执行时间为2012年3月6日-14日,夏季执行时间为2013年7月14日-18日,调查站位分别为73个和78个,参加人员各为40和43人,采集了水文、海水、底质和遥感等数据和样品,较好地完成了预计任务。目前资料汇交工作良好,包括所有站位CTD(水温、盐度、溶氧、叶绿素、水深)和OBS(水温、盐度、浊度、水深)数据,以及营养盐、底质粒度和环境要素等数据,已提交国家基金委青岛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