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枇杷属植物的起源地,也是枇杷属植物的主要分布区。在我国分布的枇杷属植物种类数占整个枇杷属种类的2/3以上;但我国枇杷属植物的系统学研究却还远远落后于许多其它果树!在林顺权教授带领下,华南农业大学枇杷课题组从2000年开始,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标本,结合迁地保存的方法,收集了15种我国的枇杷属植物,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宝贵的材料。本项目在已收集到的15种野生枇杷种质的基础上,通过对ITS序列和ADH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合经典的分类方法,建立枇杷属枇杷植物系统关系,全面评价枇杷属植物种间的遗传与进化关系,旨在为合理利用野生枇杷资源和种质创新提供理论依据。这此工作的完成对提高我国枇杷属植物研究水平和加速枇杷育种进展、促进枇杷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Eriobotrya;ITS sequence;ADH gene;phylogenetic;
本研究拟应用ITS序列和ADH基因序列分析,结合传统的分类方法,探讨枇杷属植物种间的系统关系,主要结果如下。 1、ITS序列分析枇杷属植物的ITS序列长度介于581bp-598bp之间,ITS1、5.8S及ITS2的长度分别介于212-223bp, 166bp 和203-209bp之间。ITS序列的G+C含量为64.02% 到 65.71%,没有发现有显著差异,说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对ITS序列碱基位点进行分析,一共发现了130个变异位点,其中45个位于ITS1区间,76个位点位于ITS2区间,仅有9个位于5.8S区间;变异位点包括G-A, C-T 的替换,C-G, T-A颠换及插入和缺失。 2、ADH基因扩增分析对14种枇杷属植物材料的ADH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序列分析表明,经排列后用于矩阵的总长为 1332bp ,469bp为保守序列,727bp 为具有系统发育信息的信息位点。以石楠为外类群, 石斑木为内类群,对枇杷属 14 种植物进行最简约分析作用,建立了分子系统发生树。可以看出系统树分为两大支,窄叶枇杷,南亚枇杷与南亚窄叶枇杷聚为A群后,再与小叶枇杷一起聚为第I支;其余种类聚为第II支。这一大支中分为四个类群,大花、香花枇杷组成B群;大渡河与普通枇杷野生组成C群;台湾枇杷、台湾恒春变型枇杷构成一个D群。系统树的第I支中,小叶枇杷与内类群石斑木亲缘关系最近。第II支中,虽然广西枇杷、栎叶枇杷与椭圆枇杷虽然未能获得超过50%的重复自展支持率与其他种类聚在一起,但是,仍可以看出它们处于系统树中的位置趋势。只是麻栗坡枇杷位置比较特别,它处于第II支中的基出位置,但是重复自展支持率只有51%,仍需更多的分子证据来进一步研究确定它的系统发育位置。 3、地理分布及性状的调查在国内着重对云南、西藏以及广东的枇杷属植物进行调查,国外调查则主要为越南、老挝和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原产野生枇杷。获得了怒江枇杷、腾越枇杷、黄毛枇杷等中国原产种和细叶枇杷、椭圆托叶枇杷、波宜兰枇杷、长叶柄枇杷和椭圆枇杷贝特罗变型等若干种东南亚野生枇杷的地理分布资料。其中武葳山变型、怒江枇杷、腾越枇杷、椭圆托叶枇杷和长叶柄枇杷的分布为新记录。同时,对10个枇杷属植物种进行了性状补充描述,尤其是对14个枇杷属植物的叶片性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选择了以花和叶为主体的53个性状进行了数值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