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初期载荷对种植体骨整合影响的研究
  • 项目名称:初期载荷对种植体骨整合影响的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10902010
  • 申请代码:A0205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韩景芸
  • 负责人职称:讲师
  • 依托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骨内种植以其有效而独特的支持、修复效果,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医学的不同领域,但在"初期载荷能否促进骨整合"这一基础问题上还存在很大争议,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本项目欲通过动物实验,利用组织学评价、Micro-CT分析和拔出实验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不同性质初期载荷如何影响骨整合进程"的问题展开纵向与横向的系统研究将钛种植体植入大鼠胫骨,分别从术后即刻、2周、4周起,对不同的样本施加不同大小不同方向的力或力矩;利用Micro-CT,监测种植体周围骨小梁微结构随时间的变化,从而纵向评价某一类型初期载荷对骨整的影响;10周后大鼠处死,进行组织学评价和拔出实验,分析骨界面上新骨的形成情况、钙/磷/氧/碳/钛的分布趋势以及剪切强度,同时结合第10周的Micro-CT数据,从不同层次上综合系统评价不同性质初期载荷对骨整合的影响。

结论摘要:

目的 文献报道,即刻或早期负重会显著增加种植体周围骨过载的风险。而种植初期对周围骨的生物力学行为的认知还不全面,因此本项目通过动物模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来研究初期载荷对骨整合和重建的影响。方法 将72个种植体双侧植入36只新西兰白兔的股骨中,通过专门的加载装置,在实验组的种植体上施加不同强度的轴向载荷,从而在股骨内产生最大 von Mises应力分别为3.86MPa和7.75MPa的初始力刺激。以不承受载荷的样本为对照组。在术后第4、8、12周对样本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形态测量学分析;在12周进行推出实验,测量骨—种植体界面的剪切强度。此外,建立了动物模型的3D有限元模型(FEM),模拟实验过程中周围骨质和整合面积的变换,计算不同整合阶段骨应力的变化,并结合动物实验的数据,分析周围骨对应变的响应。与此同时,本项目还基于以上结果,建立了真实患者的口内种植3D非线性FEM,模拟不同咀嚼载荷下,不同整合程度和整合位置对骨应力的影响,并对种植体的结构优化和骨整合过程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周围骨对早期载荷更加敏感。在一定强度的力刺激下,骨应力随着整合程度的增加会显著降低,但当骨整合率超过50%后,这种骨内应力降低趋势会变得非常缓慢。同时发现,骨—-种植体界面的应力分布非常不均匀,高应力主要集中在外侧和内侧的骨边缘区域,且外侧骨应力始终高于内侧骨应力。而组织切片和推出实验发现,当骨应力为1MPa左右时,能够刺激更多的新骨形成和更高的骨界面整合;当骨应力超过1.5MPa时,会诱发骨吸收;而当骨应力过低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此外口内种植的计算结果显示,当皮质骨区的整合仅发生在与松质骨相邻的区域时,周围骨中的应力显著降低。结论 骨整合的过程表现为生物学与力学相互耦合的过程,种植体周围骨的应力状态与周围骨整合/重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种植初期,周围骨的承载能力较弱,早期负重会显著增加骨内的应力水平、加剧应力分布的不均,诱发边缘骨的吸收。同时认识到,骨—种植体界面的整合度并非像传统认识的那样越高越好,控制皮质骨区域的整合面积和位置对降低过载风险尤为重要。由此我们认为采用渐进式加载模式、促进边缘骨以外区域的优先整合,甚至完全避免边缘骨区域的整合将有助于优化周围骨内的应力环境、促进骨的重建和整合、避免过载引发的骨吸收。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3
  • 3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20 会议论文 6 著作 1
韩景芸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