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利用多波段的星系巡天样本,运用暗晕占据分布模型(HOD)来计算星系在暗晕里的分布,从而研究星系从红移接近1到红移0的演化。然后我们分别研究并合和恒星形成在星系的这一演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我们首先构建红移1和红移0时的HOD模型,得到星系在不同时期不同质量暗晕里的分布。在此基础上计算暗晕质量与其中央星系质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弥散。将这一关系运用于N体数值模拟给出的暗晕并合历史,我们可以找出红移1时的星系在红移0时所对应的星系及其质量增长。然后,借助于我们之前得到的星系并合率与星系密近对数目之间的标度关系,以及由观测中得到的恒星形成性质,我们分别研究并合和恒星形成对星系质量增长所起的作用。另外对于大质量星系团,我们考察有多少往中央星系并合的卫星星系被打散而成为弥散星光。
galaxies;clusters;luminosity function;statistics;kinematics and dynamics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对星系的分布性质进行了研究,包括卫星星系的光度函数、质量函数、空间分布,以及这些分布与中央星系性质的关系,并与理论模型进行了比较。我们发现卫星星系在中央星系周围的分布遵从幂率的形式,而且在一定的归一化下,该分布形式不依赖于卫星星系或者中央星系的光度。我们还发现,银河系所含的亮卫星星系数目比其他同样光度的星系多一倍,表明我们的银河系并非这一光度星系中的一个典型代表。通过对中央星系区分颜色,我们发现红色中央星系比蓝色中央星系拥有更多的卫星星系。我们还研究了光度函数的暗端斜率,发现卫星星系的暗端斜率比场星系的要陡。 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星系演化的相关信息,为星系形成模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限制。另外,项目组成员还进行了星系演化方面的理论研究,利用数值模拟对星系的并合率与密近对数目的关系进行了定标,这对于解释观测到的星系小尺度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将以上的星系分布和星系并合率的结果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加精确地给出星系的并合演化进程,这很大的促进了对星系演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