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波斑鸨的筑巢地选择与繁殖成功率研究
  • 项目名称:波斑鸨的筑巢地选择与繁殖成功率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0470263
  • 申请代码:C0404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5-01-01-2007-12-31
  • 项目负责人:杨维康
  • 负责人职称: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 批准年度:2004
中文摘要:

繁殖栖息地选择分析与繁殖成功率研究是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波斑鸨(Chlamydotis undulata macqueenii)为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物种和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主要繁殖于新疆。近几十年,由于土地开发、密集型农业的发展、过度放牧及滥捕滥猎的影响,该物种在野外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亦不断退缩,有绝灭的危险。本项目主要研究波斑鸨的筑巢地选择和繁殖成功率。旨在查清影响其筑巢地选择的关键环境因子;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化分析波斑鸨筑巢地选择模式;通过人造巢试验寻找决定波斑鸨巢卵孵化成功的关键环境因子;采用无线电跟踪技术监测雏鸟成活率。最终揭示波斑鸨的筑巢地特征,计算出波斑鸨种群繁殖成功率,在此基础上提出栖息地保育实施方案和种群复壮措施,为这种珍稀濒危鸟类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摘要:

通过植被样方分析发现,多数波斑鸨的巢位于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植被矮小的区域,又同时靠近高灌丛块。雌性波斑鸨喜筑巢于植被盖度较低的区域,而回避高度较高的灌丛。筑巢地內草本植物丰富度、结实物种数和结实植物密度显著低于对照样方內的相应成分。主分量分析表明,影响波斑鸨筑巢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植被密度、植物丰富度、盐生假木贼密度、距最近狐穴的距离、距灌丛块的距离、植被盖度。决定巢卵是否被沙狐捕食的关键环境因子之一是巢卵距最近狐穴的直线距离。采用野外直接观察和无线电跟踪等方法对分布于新疆木垒的波斑鸨种群的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与研究。考察中共发现45个巢、84窝幼雏。研究结果表明,木垒波斑鸨有两个产卵高峰期,表明雌鸟第一次繁殖失败后可能再次产卵。雌鸟营巢成功率平均为0.505。波斑鸨的窝卵数在2~6枚之间,出现4枚卵的频率最高。第一产卵期内的平均窝卵数(4.0±0.8枚/窝)较大于第二产卵期内的平均窝卵数 (3.3±0.8枚/窝)木垒波斑鸨种群三年间卵孵化率分别为0.84、0.80和1,繁殖成功率为0.456。种群在繁殖期几乎不受人类活动干扰,巢卵及幼雏损失主要来自天敌捕食,如沙狐、大鵟和棕尾鵟等。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
  • 0
  • 0
  • 0
  • 1
相关项目
杨维康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