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我国北黄海虾夷扇贝毒素的产生机制及环境归宿研究
  • 项目名称:我国北黄海虾夷扇贝毒素的产生机制及环境归宿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1176086
  • 申请代码:D0608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刘仁沿
  • 依托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虾夷扇贝毒素YTXs是一类由甲藻产生并富集于贝类体内的聚环醚类脂溶性化合物,在全球沿岸海域均有分布,最新研究显示我国北方养殖虾夷扇贝含有虾夷扇贝毒素。本项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HPLC-MS/MS)技术,分析YTXs结构含量;采用环境生态化学常规分析技术分析检测生态环境变化;对我国北黄海浮筏养殖区浮游植物、水体、沉积物及虾夷扇贝进行季节和周年分析研究,阐述我国北黄海典型虾夷扇贝浮筏养殖区,虾夷扇贝毒素YTXs产生、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规律;结合有毒藻类室内模拟投喂虾夷扇贝实验,研究揭示虾夷扇贝对YTXs毒素的传递降解模式、以及YTXs的环境归宿;为制定我国海产品安全管理及贝类养殖区监测计划制定政策,预防和消除虾夷扇贝毒素的危害,保障我国养殖贝类贸易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结论摘要:

我国北黄海的多种双壳贝类常年检出虾夷扇贝毒素YTXs,YTXs是一类由有毒的赤潮甲藻产生的、含硫磺酰基的多环醚类脂溶性微藻毒素,具有很高的小鼠腹腔注射急性致死毒性,是一类快速作用毒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技术,分析北黄海重要贝类养殖区浮游植物、水体、沉积物及贝类中的YTXs结构含量,了解YTXs的产生分布;采用单细胞分离技术,获得一株产生YTXs毒素的网状原角藻,克隆并扩大培养,研究温度、盐度、氮源、磷源等不同的生态条件与其生长和产生YTXs毒素的关系;有毒网状原角藻投喂扇贝,研究揭示贝类对YTXs毒素的传递降解模式、以及YTXs的环境归宿。本项研究揭示,北黄海的水体、浮游生物、贝类、沉积物中,常年存在虾夷扇贝毒素YTXs;沉积物中YTX含量最少,浮游植物(≥0.45μm颗粒物)中的YTX最高可达24.6ng/L;长海海域的栉孔扇贝,其体内的YTX毒素5月-6月含量最高,达到4.88mg/kg,超标率最大;紫贻贝最高为3.88mg/kg,2月-4月的值高于秋季;牡蛎体内YTX毒素低,未超标;在虾夷扇贝和海湾扇贝中也检测到YTXs。三种能产生YTXs毒素的甲藻,网状原角藻、多边舌甲藻和具刺膝沟藻,在北黄海海域都有存在;网状原角藻是普遍存在和丰度最高的甲藻,其次是具刺膝沟藻,产毒甲藻丰度的变化趋势与浮游生物、水体和贝体内的YTXs变化一致;网状原角藻是我国北黄海海域产生虾夷扇贝毒素YTXs的主要微藻之一,是低温种,最适宜生长15°C、20‰盐度、尿素为氮源。该网状原角藻主要产生YTX结构,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最适宜产生YTX毒素是15°C、盐度20‰、不加氮元素和NaH2PO4培养的网状原角藻。在贝类养殖系统,网状原角藻产生的YTXs毒素绝大部分快速转化为不可检测的结构物(约3/4);YTX主要分布在颗粒物(≥0.45μm)和水体中,贝中只有约1%;含毒素最高的贝器官是消化腺,其次是外套膜,贝肉丁含毒素最小;消化腺中的YTXs结构最复杂多样,YTX、homoYTX、45-OHYTX、45-OH-homoYTX、Carboxy-YTX均有检测;贝中的YTXs含量与投喂的毒藻密度有关,短期内与密度成正比,长期积累,YTXs达到一个平衡值。就目前的研究结果而言,我国北黄海海域做为贝类养殖区的生态功能尚好,但是潜在的YTXs生态风险不容忽视。本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2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刘仁沿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