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国苜蓿抗病品种缺乏、抗病种质资源未得到深入研究和有效利用的现状,本项目拟在前期开创性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首先对来自不同地区的苜蓿假盘菌进行生理小种的鉴定,以获得强致病性的生理小种。同时对已获得的苜蓿抗、感株系人工自交,并应用离体叶组织接种筛选技术进行选择,得到F2代杂种分离群体,根据其分离现象,初步揭示褐斑病抗性基因的分离规律。然后采用AFLP、ISSR等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分离群体的抗、感分离池
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褐斑病是危害最大的苜蓿病害之一。本研究利用苜蓿褐斑病抗性离体叶组织接种鉴定技术,对苜蓿假盘菌和苜蓿褐斑病抗病性进行了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苜蓿假盘菌的生理小种鉴别体系,利用该体系鉴定了5个致病性不同的生理小种,分析了它们间的遗传相关性,并发现该病菌具有高度专化性,对于苜蓿属和草木樨属以外的寄主植物只能致病,不能产生有性阶段;对不同杂交群体的病情指数进行分析后认为抗病性是一个受多基因控制的复杂的数量性状,利用分离群体分组法发现了一个与抗性QTL(数量性状基因座)连锁的ISSR分子标记和一个与感性QTL连锁的ISSR分子标记,并将前者成功地转化为可用于抗病性快速鉴定的特异性的SCAR标记,BLAST检索显示两个标记分别与位于截形苜蓿7号染色体和5号染色体上的两段序列最为相似,而后者可能是一个RGA(抗病基因类似物)蛋白的部分序列;此外,经过大量的杂交和选择,选育出抗性或感性较为稳定的试验材料。这些研究成果为苜蓿褐斑病的防治和抗性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与苜蓿褐斑病抗性相关的更多分子标记的鉴定、抗性QTL的发现与定位、抗性关键基因的克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