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以农户个体与家庭分析为基础,从农户行为目标差异出发,特别针对边远地区农村少数民族转移区位特征与行为机制进行了研究。项目采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条路径,运用新疆农村的实地调查资料和相关部门的农户跟踪调查资料,采用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着重剖析农村各民族劳动力转移区位选择差异、区位选择的内部影响因素与外部微观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将探索边远地区农村的人口特征,力图证明具有不同人口特征的农户,对相同的内外因素的反应机制存在差异性,并阐明这种差异性的来源与运作机理。项目研究对揭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区位规律有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从转出地角度研究劳动力流动规律奠定基础,同时针对边远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为政府改善边远贫困地区人口发展将提供重要的政策思路。
labor migration;location choice;ethnic minorities;influencing factors;Xinjiang
边远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规模、转移空间范围远远落后于国内其他省区和汉族人口。2010年以来新疆政府从“异地转移”向“就地转移”导向,回答“转多远”问题比“转不转”更为重要。本课题借助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和全疆6个地州市的调研资料,研究了新疆跨省人口迁移与省内人口迁移特征,分析了新疆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格局,剖析了影响转移区位选择的内外部因素和机制,并针对南疆一个乡镇进行深入全面的典型分析,对劳动力转移行为进化进行理论推演。研究发现新疆人口跨省的空间流动是 “地缘”与“飞地”特征并存,省内空间流动特征则以本县市内为主,跨地州的流动主要集中于省会城市乌鲁木齐。新疆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跨越的距离平均为712公里,维吾尔族转移平均距离最长,达到843公里,哈萨克族为433公里、回族为227公里。转移劳动力男性偏多,首次转移平均年龄为32.52岁。劳动技能集中在“做生意”、厨艺、驾驶等方面,有近五分之一的转移人口在转入地已拥有住房。多数人对进一步转移的意愿不强烈。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发现个体与家庭特征不能充分解释说明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距离,个体特征因素中,族别对转移距离有明显影响,而性别、年龄、技能、转移经历、家庭人口数在分区域的模型中有效,农户个性类型、婚姻、教育程度、中文水平、子女数量、家庭人均耕地等对转移距离未显示出影响。外部宏观变量对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距离解释度相对较高。其中转出地的第一产业比重、工资水平、人口外出率、人口迁出率、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对转移距离有显著影响,而转入地的人均GDP、第二产业比重、城市化水平对转移距离有显著影响。新疆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仍处于发展初期,还未形成大规模的转移,影响转移区位选择仍是受宏观条件经济因素的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