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微小肺癌致支气管、血管形态改变的微型CT和病理机制研究
  • 项目名称:微小肺癌致支气管、血管形态改变的微型CT和病理机制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81171340
  • 申请代码:H1804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强金伟
  • 依托单位:复旦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肺癌是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2010年一项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显示CT胸部筛查能明显降低肺癌的死亡率。此结果将使CT筛查很快成为体检常规。然而,CT筛查大量发现的、直径小于1cm的微小肺癌,典型征象多不出现,定性极为困难,即使PET也无能为力。通常需行3月至2年的多次CT随访观察动态变化,既加重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还降低了早期发现的意义,影响预后。临床研究表明3cm以下小肺癌常导致支气管和血管的侵犯或变形,后者的CT显示有助于肿瘤的定性。推测支气管和血管等支架结构的侵犯或变形在微小肺癌就已发生,可通过微型CT或最先进的多层螺旋CT以三维方式更准确地显示。我们通过小鼠微小肺癌模型的建立,用微型CT研究癌前期到早期微小肺癌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重点了解微小肺癌对支气管、血管的侵犯或影响规律,探究其分子生物学和病理学机制,为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结论摘要:

1、 第一部分建立肺癌模型每周一次共4周,饲养100天有100%的成瘤率和较高的微小肺癌的发生率,是最佳的肺腺癌动物模型。病理分析发现132个结节可分成无支气管影像型(6个,4.5%)及含支气管型(126个,95.4%)。含支气管型表现为支气管在肿瘤边缘被截断(I型,30根);进入肿瘤后被截断(II型,80根);在肿瘤内保持通畅,并可呈分叉样改变(III型,90根);位于肿瘤边缘走形,形态正常(IV,34根);位于肿瘤边缘且管腔受压(V型,30根)。 2、 第二部分研究肺腺癌模型在micro-CT上的表现,成像中以bin1、dsf2参数组合可以获得最佳图像质量。Micro-CT发现肿瘤-支气管关系分型(110个)包括I型支气管在肿瘤边缘被截断(16个,17支);II型支气管进入肿瘤后被截断(33个,65支);III型支气管在肿瘤内保持通畅,并可见分叉(38个,61支);IV支气管位于肿瘤边缘走行,形态正常或受压变形(99个,198支)。 3、 第三部分通过分析140例肺部磨玻璃结节(GGN)的HRCT征象,比较浸润前病变(PL, 80例)与微浸润肺腺癌(MIA, 60例)的CT特征, 结果显示PL与MIA在形态、边缘、密度、直径、实性成分直径、肺静脉变化、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象、磨玻璃结节实性区的CT值有差异;表现为MGGN的MIA的实性区密度较浸润前病变高。 4、 第四部分通过分析238个肺部GGN的HRCT征象,比较138个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AIS/MIA)与100个浸润性腺癌(IAC)的CT特征, 结果显示 IAC较AIS/MIA直径大,CT值高,分叶、毛刺、肺动、静脉改变、含气支气管征和胸膜凹陷更常见。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AC的直径及实性成分直径较大,实性成分CT值较高。 5、 第五部分通过606个肺腺癌的HRCT表现,比较不同浸润程度肺腺癌空气支气管征的发生率PL为16.6%, MIA 为30.5%, IAC 为54.1%。PL中最常见为I型 (14.2%),II 型较少(2.4%),无III 型。MIA 中最常见也为I型(22.0%),接下来为II 型(7.9%), III 型(0.6%)较少。IAC中最常见为 II 型(22.9%),接下来为I型(17.3%)和III 型(13.9%)。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0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15 会议论文 3
强金伟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