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江汉平原早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考古地层学研究
  • 项目名称:江汉平原早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考古地层学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40971115
  • 申请代码:D0104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朱诚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南京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麻城谢家墩、监利柳关、松滋桂花树、沔阳月洲湖、沙市李家台和周玉梁桥这六处遗址构成了江汉平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完整的考古地层年代序列,是含有古洪水灾变事件信息和丰富测年材料的典型考古遗址,具备了环境考古研究的理想条件。本项目拟通过对这六处典型遗址和江陵全新世自然沉积剖面的年代学、微体古生物学、沉积学、重矿、锆石微形态扫描电镜分析、地球化学和环境磁学指标信息的综合集成研究,结合与研究区现代洪水沉积物特征指标的对比分析,弄清本区典型遗址中自然淤积层蕴含的早中全新世洪水灾害的序列信息,分析其与东亚季风降水变化的关系,探讨古洪水等灾变事件的成因及其对人类文明影响的过程和区域差异特征。

结论摘要:

沙洋钟桥、天门谭家岭和三房湾这三处遗址是含有古洪水灾变事件信息和丰富测年材料的典型考古遗址,具备了环境考古研究的理想条件。通过对三处遗址的疑似古洪水层和该区域现代洪水沉积物的AMS14C测年、粒度、磁化率、锆石微形态、孢粉、Rb/Sr和Cu等地球化学指标的比较研究,结合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部分其它遗址典型古洪水层对比发现,遗址地层记录的屈家岭文化晚期(4800~4600 cal. a BP)和石家河文化晚期(4200~4000 cal. a BP)两期极端洪水事件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地区非常普遍,结合江汉平原荆州江陵河湖相自然沉积剖面晚冰期以来的气候演化记录发现全新世主要的干旱、降温事件就发生在这一时段,江汉平原湖群也处于不稳定或持续扩展期,表明这两次古洪水事件与区域环境演变和气候环境变化驱动的江汉平原湖群扩张存在一定联系和响应关系。对荆州江陵江北农场JZ2010剖面259块样品13个孢粉带和各类代用指标的鉴定分析,揭示了江汉平原637 cm厚河湖相沉积记录的古植被、古气候及古环境演变与人类文明发展关系,明确记录了AW、YD、8.2 kyr BP和4.2 kyr BP等气候事件,与前人对周边地区的研究有很好的相关性,同时区域自然环境演变与全新世人类文明发展关系也非常密切。考虑到全新世以来该区的新构造运动背景,认为江汉平原地区的环境演变主要受到太阳辐射变化与亚洲季风演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表现出较强的区域独特性,即受到白垩纪以来持续构造沉降,以及东北、北、西三面环山而东南面向夏季风倾斜开放的地势影响。早中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对河湖环境演变的影响逐渐增强,体现出区域环境系统演变的复杂性。江汉平原地区社会发展过程和环境变化过程的矛盾在石家河文化晚期已特别突出,这可能是导致该区石家河文化最终走向衰落和灭亡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具有全球意义的4200~4000 a BP气候事件引起的严重干旱和特大洪水事件,以及石家河文化晚期该地区内部或同其它地区的冲突,都加速了石家河文化的崩溃。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具有可靠年代的大洪水沉积记录增加了我们关于5000~4000 a BP之间及4000 a BP前后气候事件中中国季风区短尺度快速气候变化的认识,同时也提供了可靠的大禹时代史前洪水证据来说明其对中国新石器文化衰落和青铜时代国家兴起的社会影响。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37
  • 5
  • 0
  • 0
  • 1
期刊论文
相关项目
朱诚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