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海南洋浦湾海域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迁移规律及其对贝类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
  • 项目名称:海南洋浦湾海域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迁移规律及其对贝类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
  •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31160126
  • 申请代码:C0310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5-12-31
  • 项目负责人:刁晓平
  • 依托单位:海南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海洋环境中的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评价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不同海域由于其环境因子的差异性对典型污染物染毒的敏感性表现各异。 本研究以海南洋浦湾海域不同断面作为研究区域,以热带海洋优势贝类马氏珠母贝、翡翠贻贝作为研究对象,利用GC/MS技术测定水体、沉积物、贝类体中PAHs的时空分布迁移规律;并比较不同组分的含量差异和其在水样、沉积物、贝类体中的分布差异,掌握其分布迁移规律。通过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典型PAHs暴露对马氏珠母贝、翡翠贻贝的抗氧化酶系统、芳香烃受体通道基因的影响以及遗传毒理效应分析,从而筛选出特异生物标志物(biomarker),可用于早期预警监测洋浦湾海域典型PAHs污染状况,同时,解析PAHs对贝类的毒性作用机制。最后进行环境风险评价,为海洋环境监测提供基础数据,为海南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生态意义。

结论摘要:

海洋环境中的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评价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多环芳烃(PAHs)作为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各类环境介质中,PAHs具有潜在的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通过研究典型海域水体、沉积物、贝类体中PAHs的时空分布迁移规律;并比较不同组分的含量差异和其在各类介质中的分布差异,掌握其分布迁移规律。同时通过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典型PAHs暴露对贝类的生态毒理效应,进而筛选出特异生物标志物(biomarker),对早期预警监测海域典型PAHs污染状况十分重要。本项目采用GC-MS、UPLC等分析技术对海南洋浦湾海域表层海水、沉积物、贝类中PAHs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以热带海洋贝类—马氏珠母贝和翡翠贻贝为研究材料进行芘(Pyrene)和苯并芘(benzopyrene)的曝毒实验,完成了芘、苯并芘胁迫对马氏珠母胚胎发育、抗氧化酶活性、免疫功能和血细胞DNA损伤的研究;建立了马氏珠母贝芳香烃受体通道基因的检测技术方法,从马氏珠母贝鳃组织中成功克隆了芳香烃受体通道相关基因AHR、CYP4和HSP90 cDNA全长,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不同浓度芘胁迫马氏珠母贝鳃和肝胰腺组织中三种基因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规律。为了更加深入解析PAHs对贝类的生态毒理效应,本研究增加了蛋白组和代谢组这两部分研究内容,利用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一定浓度BaP胁迫后马氏珠母贝和雄性翡翠贻贝的相关组织进行研究,马氏珠母贝在鳃和消化腺中分别成功鉴定出13种和28种差异蛋白,雄性翡翠贻贝鳃组织获得12个差异蛋白,差异蛋白主要涉及细胞骨架,胞质分裂,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防御机制及其他生物过程。培养研究生7人,其中毕业5人,在读2人,培养本科生6人,发表相关文章14篇,其中SCI共7篇,目前另有2篇在投。超额完成了原定研究任务。项目的实施为多环芳烃在海南洋浦湾海域的分布迁移规律及其对贝类的相关毒理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对该海域进行生态风险评估,为相关海域的环境监测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5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刁晓平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