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研究群体是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执行过程中形成的,由4名杰青、4名"百人计划"、11位研究员组成,是该所矿产资源领域核心力量和最具创新力的研究团队。多年来,群体从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和岩浆演化入手,着眼于全球构造格局和地球动力学背景,采用微区原位分析和高温高压实验等先进技术,研究了板块俯冲、岩浆演化和成矿作用等重要地质过程中多种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揭示了埃达克岩、超基性岩和高演化花岗岩等岩浆作用与成矿的关系,为解决大陆地壳形成、金属成矿、俯冲板块再循环等关键科学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已发表SCI论文逾370篇,主要成员SCI论文他引逾3100次;2006-2010年,发表论文267篇,其中SCI论文176篇,SCI他引逾2400次,4人进入ESI全球固体地球科学引用率排名前2000名。群体成员与国际矿床界合作广泛,多人在国内外学术组织和学术刊物担任副主席、副主编等要职。
Magmatism;Element behaviors;Geochemistry;Mineralization;
本项目围绕“岩浆过程中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和成矿”这一主题,以“物质-时间-空间”和“点-线-面”三位一体为指导思想,以“把握国际前沿,力争在重要基础理论上有所突破”为宗旨开展研究。在汇聚板块边缘岩浆活动与成矿、板内岩浆过程与成矿、实验技术研发和实验模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重点研究了铜金钼等金属元素和硫等地质溶剂在汇聚板块边缘岩浆演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性质,剖析了斑岩铜矿、稀土和稀有金属矿床等矿床类型的成因,揭示斑岩铜金矿床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是高氧逸度和俯冲洋壳部分熔融,提出洋脊俯冲是形成大型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的最佳途径,为探寻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找矿勘查思路;揭示出洋脊俯冲在西准噶尔的大陆地壳生长、铜金成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揭示白云鄂博矿床形成于板片俯冲流体的交代作用;发现华南地区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与成矿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密切的关系;发现华南地区除在燕山期发生大规模成矿作用外,在印支期及加里东期也发生了较大规模成矿作用;提出岩浆演化程度与流体作用造成华南稀有金属花岗岩发生不同成矿作用;揭示拉萨地块南部相关金属成矿作用与大洋俯冲向大陆俯冲转变过程有关。提出PGE亏损的岩浆经过二次硫化物饱和依然可能形成具经济价值的矿床;发现富铁岩浆与富硅岩浆不混熔的直接证据,揭示了攀枝花超大型钒钛磁铁矿的成因;揭示导致大陆岩石圈地幔不均一性的主要机制,提出华南内陆地区底侵作用可能是华南中生代广泛岩浆活动的重要原因。揭示深部地壳流动在高原生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减薄与洋脊俯冲有关。开发了准确测定矿物/熔体之间铜的分配系数的新方法,并准确测定了地壳-地幔条件下100多个矿物/熔体铜的分配系数;建立了闪锌矿、锡石和黑钨矿流体包裹体40Ar/39Ar高精度定年方法。共发表论文76篇,其中国际SCI收录的论文52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24篇,主编国际期刊(GCA and Lithos)专辑2部。共培养研究生/博士后55人,其中已毕业/出站25人,在读30人。项目运行期间,2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人获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结题优秀,1人年获得百人计划资助。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五)和二等奖(排名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