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职住流动及其空间重构模式研究—以广州为例
  • 项目名称: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职住流动及其空间重构模式研究—以广州为例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1001088
  • 申请代码:D010202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刘望保
  • 负责人职称:副研究员
  • 依托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转型期中国大城市职住流动(包括居住流动和职业流动)率大规模增加,导致城市空间大规模重构。本研究以广州市为案例,利用纵贯调查法来获取体制转型背景下被访者初次进入住房和劳动力市场及其以后的历次职住流动的轨迹,利用事件史等分析方法,将职住流动行为与体制转型、城市发展和家庭生命历程变化动态地结合起来,分析改革开放后不同阶段中国城市居民的职住流动特征、过程及形成机制,分析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动态变化、职住空间重构模式及其形成机制、职住流动对职住空间重构的影响,分析广州市过剩通勤的演化及其形成机制,并为促进职住空间平衡和减少城市通勤需求提出政策建议。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拓展城市空间研究领域,更好地揭示城市空间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丰富城市地理学理论做出贡献,还为制订城市土地利用优化、城市空间拓展、城市交通管理和住房发展等相关政策提供依据,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摘要:

居住、就业和通勤从微观层面来看是居民的重要活动,从宏观层面来看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型期中国大城市职住流动(包括居住流动和职业流动)率大规模增加,导致城市空间大规模重构。本研究以广州市为案例,利用纵贯调查法来获取体制转型背景下被访者初次进入住房和劳动力市场及其以后的历次的居住流动和工作单位变动等事件的发生轨迹,利用事件史等分析方法,分析转型背景下中国大城市居民的择居、择业和通勤行为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分析职住流动机制及其居住地和工作地搬迁前后通勤空间的动态变化,试图用过剩通勤的来衡量广州市的城市通勤空间组织,并与个体的职住流动行为关联起来,分析过剩通勤的形成机制。本课题研究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共撰写了11篇论文,其中,6篇已经发表,其他正在投稿中。建立了1项国内目前相当缺乏的纵贯调查数据库,此项数据库能基本反映广州城市居民1980年以来的居住、就业和家庭变迁史。广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已经公布,项目组已经获得此类数据,目前,项目研究团队正在抓紧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宏观层面分析1980年以来广州市社会空间分异和职住空间的演化,相关论文成果正在陆续撰写和投稿中。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2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刘望保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