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黄海为重点研究海域,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对海洋浮游细菌的几个主要类群进行分析观测,建立海洋浮游细菌主要类群的荧光特特征谱。定性定量的研究其分布规律和特点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影响浮游细菌主要类群分布变化的关键因子和制约机制。应用现场培养实验方法研究微、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细菌主要类群的摄食率和它们之间的摄食关系,确定相互之间的能物流途径。建立数学模型估算浮游细菌对碳循环收支贡献。为我国海洋浮游细菌研究积累长期系统的观测实验数据资料。揭示我国近海生态系统中海洋浮游细菌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1、南黄海潮汐峰对浮游细菌分布有影响,对不同类群的浮游细菌影响不同。夏季黄海冷水团对浮游细菌分布的影响较大,浮游细菌的分布与水温和盐度变化一致,在该水域浮游细菌生物量最低。在该区域蓝细菌的主要摄食者是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约为0.20-0.42/d。2、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纯化得到两株纯的聚球蓝细菌。通过16s rDNA测序分析,株菌位于MC-A中的clade II类群,与从日本海域分离获得的菌株有较高的亲缘关系,且单独成一分支,有明显的西太平洋特色。3、胶州湾蓝细菌丰度处于103-05cell/l之间。夏天丰度最高,春秋季相当,冬季最低。夏季丰度平均值约是冬季的3-4倍。季节变化呈现一定周期性。异养细菌丰度在105-106cells/ml之间,河口和近岸区域数量较高,其他区域较低。夏季、秋季丰度较高,冬季和春季较低,一年内有规律性波动。在季节尺度上看丰度与温度呈现正相关性。胶州湾河口地区的大肠菌群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河口区域常年严重超标。按大肠菌群的数量将胶州湾分为三个区域,即严重污染区、中度污染区和轻度污染区,这与营养盐对胶州湾的区域划分(富营养,中度营养,贫营养)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