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液压损伤法建立成年大鼠脑损伤动物模型,用阶段性特异性胚胎抗原-1(SSEA-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做为神经干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利用流式细胞仪、细胞培养、免疫组化和细胞系谱追踪技术,研究对照组与模型组成年大鼠室下区表达上述基因的神经干细胞之间的差异,探讨损伤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对成年大鼠室下区神经再生的作用,以及这些神经干细胞在损伤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过程中的变化,以阐明神经干细胞是否对损伤有反应,以及损伤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过程中是否有干细胞产生,为寻找干细胞资源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液压性脑损伤后室下区损伤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过程中SSEA-1+ GFAP+共存细胞是否具有神经干细胞特性。方法用液压冲击法建立脑损伤动物模型,用免疫荧光双标法分析和显示脑损伤不同时期(1、3、5d,1、2、3、4、6、8 W)SSEA-1和GFAP的表达变化及细胞类型;分离表达高峰期(3-7天)的SSEA-1+ GFAP+共存细胞进行培养与诱导分化,观察其分裂、增殖和分化能力。结果 正常对照组在侧脑室 SVZ 区的外侧壁上部和上角出现少量SSEA-1+ GFAP+共存细胞,细胞排列较整齐,胞体较小。脑损伤24h后室下区SSEA-1和GFAP的表达明显增加,且观察到了大量SSEA-1+ GFAP+共存细胞,在3-7天逐渐达到高峰,并具有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大约2周后阳性表达逐渐减弱。对表达高峰期的SSEA-1+ GFAP+共存细胞进行培养时,结果显示其可以形成神经球,经诱导分化后可以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结论成年大鼠液压性脑损伤后室下区损伤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过程中SSEA-1+ GFAP+共存细胞具有神经干细胞特性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