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针新月蕨为鄂西土家族民间清热解毒、散瘀、除湿常用药材,资源十分丰富。申请者前期研究发现披针新月蕨中富含结构新颖的原花青素类衍生物(达38.59mg/g生药),药理实验证明其有效部位(AP3,主要成分为原花青素)对人源前列腺基质细胞增殖及模型动物前列腺增生(BPH)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初步试验表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和血管生成以及细胞内信号通路等BPH形成的网络多靶点有关。因此,本项目旨在基于前列腺增生网络调控,以GFs、NF-κB、Bcl-2/Bax、MAPKs、MMPs、TIMPs、cyclin D1、CDKs多靶点,结合体内外抗BPH活性研究及分子机制探讨,以期确定披针新月蕨具有显著抗BPH、结构新颖的活性成分,发现新的药物资源,并研究活性物质对BPH发生发展网络因子多靶点的影响,籍以揭示其抑制BPH的新靶点,阐释其作用机制,为发现新型BPH抑制剂奠定基础。
Abacopteris penangiana (Hook.) Ching;Anti-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chemical constituents;effect machanism;flavan glycoside
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仍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的药物,因此,寻找和发现抗BPH活性成分乃至新药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项目负责人在前期研究中发现披针新月蕨富含结构新颖的原花青素类(PAC)衍生物且PAC类成分部位具有明显抑制BPH活性,诱导BPH-1细胞凋亡,抑制血管荧光转基因斑马鱼的血管生成,下调BPH生动物模型中前列腺组织VEGF的表达的基础上,拟将人源BPH基质细胞筛选、在体模型动物作用评价与分子靶点筛选相结合,基于细胞周期调控、凋亡和血管生成的网络多靶点,针对BPH的发病机制及原花青素的作用靶点,以GFs、NF-кB、MAPKs家族、Bcl-2家族、VEGF、MMPs家族、cyclin等几个主要上游通路,确定披针新月蕨与临床疗效切实相关的、基于网络多靶点调控的抗BPH的活性成分,揭示其作用靶点,阐释其作用机制,为发现新型BPH抑制剂奠定基础。项目按预期计划完成了①以品质评价为重点的披针新月蕨生药学研究;②披针新月蕨抗BPH有效成分部位的研究;③披针新月蕨主要化学成分研究;④披针新月蕨抗BPH作用及其机制研究;⑤披针新月蕨黄烷苷对前列腺癌的作用研究。项目取得了①首次报道19个新化合物;②确定了披针新月蕨抗BPH活性成分;③基本揭示了其抗BPH作用机制与GFs、NF-кB、MAPKs家族、Bcl-2家族、VEGF、MMPs家族等多通路的炎性因子、生长因子、凋亡因子、氧化应激因子、蛋白表达调控有关进一步验证了BPH是多种病因所致的复杂疾病,基于网络多途径多靶点调控是披针新月蕨抗BPH的重要作用机制;④首次控制降解制备了自然界罕见特异性的3位去氧化花青素类化合物7-羟基-4’-甲氧基-6,8-二甲基花青素(Abacopterin I),初步证实其为具有明显抗BPH活性的新型抑制剂等预期成果;⑤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正式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SCI收录5篇;⑥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名。研究成果系统鉴定了披针新月蕨化学成分、确定了其抗BPH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为披针新月蕨作为BPH治疗药物和发现新型抗BPH药物奠定了实验基础和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