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斑背大尾莺种群遗传结构及其扩散机制研究
  • 项目名称:斑背大尾莺种群遗传结构及其扩散机制研究
  •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 批准号:31071940
  • 申请代码:C0404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李枫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斑背大尾莺(Locustella pryeri)为东亚特有鸟类,数量十分稀少(郑作新 1987),是典型的沼泽鸟类。2004年IUCN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将斑背大尾莺列为易危物种(VU C1)。2009年,国际鸟盟等组织将斑背大尾莺的等级从易危(Vulnerable)降为近危(Near threaten)。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斑背大尾莺在我国的地理分布以及种群现状;运用mtDNA和核DNA两种分子标记对已确认的斑背大尾莺的繁殖种群进行分析,探明我国斑背大尾莺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其种群进化历史;确定南矶山繁殖种群和越冬种群是否为同一种群,越冬种群是否为来自不同繁殖地的混合种群。同时,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研究各繁殖种群和越冬种群的迁徙路径,结合野外调查结果、分子地理学结果及迁徙路线记过阐明斑背大尾莺各地理种群之间的关系,探讨现存种群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及该物种的扩散机制。

结论摘要:

斑背大尾莺(Locustella pryeri)为东亚特有的鸟类,2009年IUCN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将其列为近危(NT)。2011年-2013年对斑背大尾莺的生境选择、遗传结构、扩散机制及其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斑背大尾莺的繁殖地为11个,分别是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保护区、大庆黑鱼湖水库和泰康地区;吉林省白城地区;辽宁省的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辽宁丹东鸭渌江口湿地;江西省南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杭州湾湿地;2.利用9个微卫星位点对斑背大尾莺5个地里种群共78个羽毛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检测到76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8.44,五个种群都有自己特有的等位基因,并且南矶山越冬种群是基因型最丰富的种群;9个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85 (Parhl5) -0.886 (Mslp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17。以上数据表明:斑背大尾莺种群呈现中度多态性。AMOVA分析表明目前这五个斑背大尾莺种群之间的遗传变异较小(Fct=0.0073),遗传分化并未达到显著水平;组群内各种群间的分化也未达到显著水平;斑背大尾莺种群内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为96.86%,并且差异显著(P<0.05)。目前分布在我国的斑背大尾莺的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的个体之间,即该五个种群仍然属于同一个种;3.分析了中国境内来自6个繁殖地和3个越冬地的斑背大尾莺尾羽内氘值比率,从而建立起斑背大尾莺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的迁徙链接。结果显示斑背大尾莺迁徙连接形式趋于多元化,迁徙链接存在年际变化,迁徙连接程度较弱,扩散能力较强。南矶山、崇明、东营、丹东等地均为斑背大尾莺的迁徙中转站,其中东营尤为重要,它是南方繁殖种群的重要扩散地,迁徙期东营斑背大尾莺种群为国内最大的集合种群;4.越冬期斑背大尾莺喜好在纯互花米草、互花米草与芦苇混合生境中栖息;5. 综合三种方法研究了斑背大尾莺不同季节的食性组成及其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南矶山斑背大尾莺食性为繁殖前期和繁殖期都是食虫性;秋季食性组成为昆虫、蜘蛛等节肢动物、C4 和C3植物三类;冬季食性为昆虫、蜘蛛等节肢动物和C3植物。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4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6 会议论文 1
期刊论文 144 会议论文 20 专利 13 著作 4
期刊论文 6 会议论文 1
李枫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