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城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突出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更为全面地吸收现代经济学、复杂性科学、地理计算等理论和方法,以全球化和中国发展的实际为背景,探索空间经济学演绎分析与基于agent建模相结合的计算实验方法,开发适用于我国基本国情的两区域城镇化计算实验平台,研究在动态非均衡条件下,对外贸易、运输成本、人口迁移限制、劳动力供给弹性和规模经济程度的持续改变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影响及互动机理,揭示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力从有限流动到无限流动,从无限供给到有限供给变化下区域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发展模式、动态规律和驱动机制,为我国城镇化发展决策与规划提供综合的理论、方法和支撑,响应国家需求,弥补研究空白,发展新的学科增长点。
regional urbanization;agent-based modeling;new economic geography;spatial structure;out-of-equilibrium simulation
提出基于区域竞争力的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新分类,认为区域城镇化基础理论经历了三种范式的演变,即新古典范式、报酬递增范式和内生增长范式,并且在模拟研究方法上经历了线性建模、演化模拟和进化计算三个发展阶段,构建了新时期我国区域城镇化研究的系统分析框架和研究路径。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结合转型时期我国区域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特有的制度条件和资源禀赋条件,构建了一套基于agent的的城乡、区域互动的两部门经济系统模型,包括单中心城镇化模型、两区域城镇化动态模型,围绕户籍制度、人口流动、内需扩大、集聚效应、产品价格等若干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因素以及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展开模拟分析和讨论。探索新经济地理学(NEG)与基于agent建模集成的非均衡(out-of-equilibrium)动态研究方法,探讨了消费需求、交通成本、大都市城区间和城区内商品和服务的替代弹性、固定成本投入的持续变化对大都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动态演化的影响过程和相互作用机理。将Allen-Sanglier空间自组织(AS)模型与NEG模型集成,开发了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城镇化动态模型,并通过情景分析和模拟实验,讨论了区位、空间可达性、运输成本、人口涨落、经济一体化等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以克里斯泰勒(W. Christaller)提出的中心地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基于agent建模探讨中心地空间结构演化的动态过程和微观机理。整合遗传算法(GA)与ABM,提出双层agent,进行全局动态优化研究,再现和验证了克氏六边形中心地空间格局。讨论了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备的情形下厂商agent、居民agent的动态交互作用以及厂商agent的区位选择与竞争过程,重点研究了需求门槛、销售距离、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产生六边形空间结构的几个重要条件和线索,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开放、动态、非均质条件下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结合我国西部地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等三个典型案例地区的城镇化现实,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展开了城镇化过程中区域发展政策的情景分析和非均衡动态模拟。构建了中国区域城镇化与城乡发展基础数据库,提出了我国区域城镇化与城乡经济发展智能决策支持系统(RAEDSS)的设计思路和总体框架,在不同区域尺度和产业尺度上,初步开展了空间分析与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