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变质作用与造山带演化
  • 项目名称:变质作用与造山带演化
  • 项目类别: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 批准号:41121062
  • 申请代码:D0204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2-01-01-2014-12-31
  • 项目负责人:张立飞
  • 负责人职称:教授
  • 依托单位:北京大学
  • 批准年度:2011
中文摘要:

北京大学"变质作用与造山带演化"群体是在十几年合作研究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团队。骨干成员全部由中青年教员组成,包括长江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3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名等组成。非骨干成员包括海外杰青1名和长江讲座教授1名等。多年来该群体围绕"变质作用与造山带演化"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73二级课题等项目十多项,面上基金项目32项。近5年总经费2千多万元, 发表SCI论文140篇(第一作者国外论文50篇),被SCI论文引用1839次。在高压/超高压变质、变质作用热力学模拟、前寒武纪高级变质作用及有关的岩浆作用等方向上都取得了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成果。本申请拟以西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造山带为基地,开展深入的变质作用方面的研究,使我国在造山带变质作用研究方面尽早跻身于国际前沿之列。

结论摘要:

全面完成了项目预期工作计划。自2009年立项以来,分别对西南天山、柴北缘-北祁连山、青藏喜马拉雅造山带以及华北中部带等开展了野外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工作。群体8位成员曾集体出野外3次新疆西南天山(2009)、柴北缘-祁连山(2010)、青藏喜马拉雅造山带(2013),同时还开展了境外的尼泊尔特提斯喜马拉雅和低喜马拉雅带(2013)和俄罗斯的白海前寒武纪榴辉岩的对比研究(2012,2013)。经过6年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协作研究,在我国西部变质作用与造山带演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以西南天山和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为例,建立了俯冲碰撞造山带变质作用与造山带演化及岩浆作用之间的成因联系和演化框架;确立了华北中部带(恒山、吕梁山)古元古代造山带的变质演化特征,为探讨建立前寒武纪板块构造体制提供了变质作用制约;综合利用变质岩相平衡研究方法,结合变质岩定年,计算了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及其泥质片岩的变质作用PTt轨迹,为定量地刻画变质作用对造山带形成演化的影响和制约奠定了基础。该项目6年期间共发表SCI论文118篇(其中国外重要杂志论文80篇),合作主编国外杂志专辑3本。文章被SCI他引557次,其中有8篇文章在各自杂志当年发表的论文中引用排名前10位,部分成果为国外经典变质岩教材所引用并得到较高的评价。项目组成员执行期间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获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在项目执行期间项目组成员曾获得科技部973项目1项(首席徐备),973项目二级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8项;以该项目部分成果为依托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联合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2次、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专题2次。学术带头人曾获美国矿物学会会士(MSA Fellow)和美国地质学会会士(GSA Fellow),团队成员中2人新担任国外地质学核心学术期刊的编委(JMG, Lithos)。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13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期刊论文 30 会议论文 2
张立飞的项目
期刊论文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