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和微观研究手段,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红土剖面中近期发现的1.4nm粘土矿物过渡相的矿物学、及其发育演化特征等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1.4nm粘土矿物过渡相在剖面中的分布、相对含量、矿物晶体化学、晶体结构、以及结晶形态,探究1.4nm粘土矿物过渡相的形成演化及其环境介质条件。结合成因矿物学基础理论,弄清粘土矿物过渡相的成因转化关系、及其形成演化的环境介质条件,并根据粘土矿物过渡相对环境介质的敏感性,定量、半定量地重建红土沉积物形成时期的古气候环境条件。
Clay minerals;1.4 nm intermediate;red earth;paleoclimate;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与不断地深入,古土壤对气候环境变化信息的记录愈来愈受到地质学家的重视。对土壤中粘土矿物过渡相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土壤矿物的形成演化、土壤发生以及土壤性质,揭示其气候环境信息的记录。长江中下游的红土剖面中广泛发育1.4 nm粘土矿物过渡相,离子交换性质表明其为羟基Al蛭石,来源于伊利石的风化蚀变,并通过对比分析提出鉴定1.4 nm矿物种属的实验流程。九江红土剖面中,粘土矿物相对含量变化与北方黄土-红土系列相一致,反映了中更新世以冬季风的加强和气候逐渐由暖湿到冷干的转变,红土沉积物记录了全球气候变化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响应。在长江中下游红土剖面中,发现高岭石-蒙脱石混层矿物的存在,剖面上部高-蒙过渡相中高岭晶层含量较低而下部的高岭晶层含量较高,而且高-蒙过渡相中高岭晶层为埃洛石相。HRTEM分析结果表明,高岭石-蒙脱石混层矿物具有特征的卷曲边缘形态,晶格条纹相中可见高岭石晶层侧向并入蒙脱石晶层,表明其来源于蒙脱石晶层的风化分解。伊利石蚀变可形成伊利石/蛭石、羟基铝蛭石-高岭石和伊利石-高岭石过渡相,根据观察与理论计算,建立伊利石蚀变转化过程的相图。九江与宣城红土沉积物具有相同的微量和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相近的143Nd/144Nd和147Sm/144Nd同位素成,表明其系上地壳物质经多次的、充分混合的产物,与长江的河流沉积物相似但经历更加强烈的风化成土作用的叠加,明显不同于北方的黄土。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发现了中国南方红土中未曾报道的羟基Al蛭石、高-蒙混层、伊-蛭混层等粘土矿物相,并揭示长江中下游沉积系全球气候变化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