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益生菌拮抗口腔念珠菌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 项目名称:益生菌拮抗口腔念珠菌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81000441
  • 申请代码:H1405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1-01-01-2013-12-31
  • 项目负责人:闫志敏
  • 负责人职称:主治医师
  • 依托单位:北京大学
  • 批准年度:2010
中文摘要:

益生菌是能够促进菌群生态平衡、对宿主起有益作用的微生态调节剂,被广泛用于肠道菌群失调和阴道感染的防治。然而人体益生菌对菌群失调相关的口腔念珠菌病的作用尚不清楚,口腔中是否存在具有"益生菌"潜能的自然菌群尚未明确。本研究拟从口腔念珠菌感染前后的人群队列研究入手,通过口腔细菌的分离培养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手段分析口腔念珠菌感染前后菌群的变化和差异,筛选口腔微生态环境中有"益生菌"潜力、可能发挥拮抗念珠菌作用的菌群。进一步通过体外实验观察人体益生菌和筛选出的口腔益生菌对念珠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颊粘膜上皮粘附和生物膜形成影响,探讨益生菌对口腔念珠菌的抑制作用及可能的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鼠抗生素性口腔念珠菌感染模型,观察益生菌对口腔念珠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口腔念珠菌病的防治提供崭新的思路,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结论摘要:

本项目拟开展益生菌拮抗口腔念珠菌作用及机制的探索性研究。三年来课题组紧密围绕本项目的研究目标和内容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进行和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1)完成了口腔念珠菌感染者20例和性别、年龄、全身和口腔健康状况等匹配的非感染者20例唾液、含漱液和病损区细胞刷标本的收集和DNA提取。完成了口腔念珠菌感染前后(n=10例/组)唾液、含漱液标本的收集和DNA提取,通过宏基因组学进行菌群间差异分析。相关样本已送华大基因进行测序和分析。在该部分研究中,我们发现除念珠菌属外,同为真菌的红酵母属可在口腔中与念珠菌属共存,且分离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为明确其在口腔真菌感染中的可能作用和念珠菌属的相关性,我们进行了三年间口腔红酵母属的分离鉴定、携带状况及药物敏感性研究(相关论著发表于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2;47(suppl): 108- 112)。(2)完成了益生菌制剂拮抗口腔念珠菌作用的体外研究。该部分通过琼脂扩散法筛选对拮抗念珠菌作用的益生菌株,荧光显微镜观察益生菌对白色念珠菌的菌丝相和孢子相的双相转换,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白色念珠菌与益生菌共培养后的白色念珠菌活死菌数的差异,扫描电镜观察益生菌对念珠菌的作用机理的系列实验,首次阐明了枯草杆菌株Bacillus subtilis具有较强的拮抗口腔白色念珠菌的作用(经检索未见相关文献报道)。其作用机理与枯草杆菌抑制白色念珠菌向菌丝相转换,以及共培养致白色念珠菌表面皱缩和凹陷变形相关。在进一步的机理研究中,棋盘式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得枯草杆菌分泌的脂肽类抗生素Iturin A具有较强的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作用(MIC=31.25ug/mL)。XTT还原法显示枯草杆菌分泌的两种脂肽类抗生素Iturin A和Surfactin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综上所述,该部分研究为益生菌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 R0179潜在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论文已整理成篇拟投SCI期刊,部分研究内容已投稿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3)本项目原计划利用动物实验研究益生菌对口腔念珠菌抑制作用,但经咨询北京大学医学部动物实验中心暂不具备建立该感染动物模型的条件,并同时考虑到动物福利,根据替代原则,该部分研究拟通过构建体外上皮模型研究来替代动物实验。目前体外构建的上皮模型对益生菌对口腔念珠菌抑制作用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2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闫志敏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