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快速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孤立于站区整体发展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缺乏与城市地下地上空间的联系,不利于集约化高效率可持续的发展。如何抓住这一建设机遇,建立以车站为核心的站点区域空间发展体系,探索区域人车动线路径和多层面空间使用的关联,激发城市获得交通优化以外的多维度效应,是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拟借助前人成果和课题组的积累,以上海为例,首先通过使用者类型、行为特点等的分析,探求人车的路径特征和空间需求及其组合效应;同时,建立三维空间句法进行路径和可达性分析的应用方法,对"同时运动系统"的人车路径建立评估和优化模型;并进一步发现轨交站域的多样化群体行为特点和规律,研究由此显现的多层面空间使用的关联特征及其评价模型;然后通过路径优化分析与空间使用评价间的互动性分析,探索两者间存在的动态协同效应,为建立科学合理的"体系化"发展对策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urban rail transit station area;path of pedestrian and mobile;accessibility;spatial use;synergistic effect
课题基于国内大量城市轨交站投入运营的现实,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观念出发,加强轨道交通功能与城市空间发展运营的规划关联,促进公交和步行优先的低碳出行以及城市空间的高效实用。如何利用轨交车站的人流集聚资源,摸索人车动线的路径模型,建立科学的分析方法寻求路径网络可达性对空间分布和使用绩效的有效互动效应,并在路径网络形成的空间可达潜力和空间产出之间建立协同机制,促进轨交站域空间利用规划的科学分析和理性决策,是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在对文献梳理基础上,对目前常用的空间可达性分析方法与空间使用评估方法进行了总结,采用基于ArcGIS平台的空间设计网络分析工具度量轨交站域的可达性;并选取空间分布与使用绩效的关键指标来量化轨交站域的空间使用状态。在此基础上,以轨交站域可达性与空间使用的协同为切入点,基于站域使用者群体特征,尝试建立可达性与空间使用联动的规划决策方法。 1,建立科学的分析方法评估轨交站域多样化的交通网络和空间使用。研究中建立了轨道交通网络、机动车网络、步行网络的模型,对土地利用、交通设施、可达性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了梳理,提出交通网络可达性是影响轨交站域人车分布模式的主要因素,并通过人车路径的分布进一步影响土地利用分布。 2,探索多种城市交通方式对轨交站域空间使用的影响。研究从空间分布和使用绩效等方面在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研究了站域空间使用与轨道交通网络、机动车网络、步行网络可达性的关联。结果表明,轨道交通可达性对空间整体容量影响较大,商业、办公、居住的空间分布对轨交和机动的依赖度有所差别,而空间绩效反映了其他因子如商业业态/办公等级的影响不亚于可达性。 3,在人车路径与空间使用有效关联基础上构建协同机制。研究中发现了商业和办公空间与交通可达性的特定关联规律;进而以交通可达性为节点指标,以空间使用综合得分为场所指标,构建协同模型,形成站域开发合理性有效性的规划诊断和提升方法。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总结了基于定量定性结合的轨交站点区域协同设计的策略1)交通设施配置与可达性的供给与需求平衡;2)优化功能配比与步行联系;3)空间开发与可达性相适应;4)空间使用基于轨道交通与步行可达性这几个方面考虑区域的协同发展。在城市旧区,主要通过优化交通可达性或优化功能配置来协调节点或场所的失衡,而在城市新区的开发与建设中,更应注重出行设计与空间规划的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