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进行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东部波密-墨脱地区花岗岩类和基底变质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研究,揭示该区花岗岩类的类型、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限定该区基底岩系性质和多期变质事件,确定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的时空耦合关系,与构造结西部岩浆作用和变质事件对比,进一步查明构造-岩浆事件的区域变化规律,并揭示出现这一空间变化规律的地球动力学机制,验证俯冲印度陆壳板片的断离作用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断离作用是否存在由东向西的时间变化,并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大陆碰撞作用和其后的陆内过程相联系,进一步阐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构造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过程。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Granitoids;Bomi group;Geochemistry;Geodynamic processes
该项目重点对西藏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东部拉萨地体内的中-新生代花岗岩类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准确厘定了它们的成岩时代,分析了各类岩石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Hf同位素组成。该区花岗岩类主要形成于164-125 Ma、~83 Ma、71-45 Ma和30-23 Ma等四个时期,其岩浆源区包括元古代基底、加厚的新生中-基性下地壳和以上两者的混合源区,对这些岩浆岩岩石成因的研究很好地揭示了新特提斯洋壳俯冲、洋脊俯冲和洋壳回转或断离,以及印度大陆板片俯冲和断离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另外,我们也对波密岩群进行了少量研究。下部波密岩群的变沉积岩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于~74-42 Ma之间,表明其不是早期所认为的拉萨地体前寒武纪基底,而是变质的弧前沉积盆地,且该沉积盆地物质卷入了印度大陆俯冲带中并被带至中下地壳深度,在~37 Ma发生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在中部波密岩群中识别出了两期(~1343-1276 Ma和~1250 Ma)中元古代花岗岩浆作用,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它们分别形成于Columbia超大陆的裂解和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