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瓮安生物群“动物胚胎和海绵化石”再研究
  • 项目名称:瓮安生物群“动物胚胎和海绵化石”再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49902002
  • 申请代码:D0201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00-01-01-2002-12-01
  • 项目负责人:周传明
  • 负责人职称:研究员
  •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批准年度:1999
中文摘要:

瓮安生物群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通过十几年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在贵州瓮安磷矿陡山沱组磷块岩中发现了精美保存的多细胞藻类、大型复杂疑源类以及可能的动物化石等(薛耀松等,1992,1995,1996;Zhang Yun, 1989,1992, 1996, 1998; 袁训来等。1993, 1995, 1998)。1998年,Xiao et al.和Li et al. 分别在Science和Nature上报道了他们在瓮安发现了动物胚胎和海绵化石,从而进一步把瓮安生物群的研究在国内和国际上推向了高潮。然而,多年的研究积累使我们对“动物胚胎和海绵化石”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基金课题《瓮安生物群‘动物胚胎和海绵化石’再研究》结合 “动物胚胎和海绵化石”的研究,重点揭示瓮安生物群在中国南方扬子地区的地理分布及磷酸盐化特异保存化石库的特征,发掘和研究新的化石类型,深入研究瓮安生物群的生态环境和埋藏相。本课题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取得进展1. 湖北保康和江西上饶陡山沱组磷块岩中的磷酸盐化生物群的发现和研究。2. “动物胚胎”和“海绵骨针”化石的证伪。3. 陡山沱期磷酸盐化生物群中的大型复杂疑源类研究和扬子区晚震旦世动物化石新材料的发现。

结论摘要:

复制大鼠腹腔心脏移植模型。根据病理改变电镜变化判断排异程度。急性排异时,外周血CD4(+)/CD8(+)与移植排异程度平行变化。IL-2水平与移植心病理损害程度平行变化。术后实验组IL-4水平自第3天起呈小幅升高,第7天明显升高,持续至观察终点;SIL-2R术后5日显著升高,持续至观察终点与对照组相比皆有极显著差异。术后3日、5日IL-6活性较高。对照组与实验组水平一至。此后,对照组IL-6活性有所降低而实验组逐渐升高。应用半定量RF-PCR检测外周血穿孔素基因mRNA水平能对急性心脏移植排斥作出早期诊断;检则外周血颗粒酶B基因mRNA水平,虽不能对急性心脏移植排斥作出早期诊断,但对监测急性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程度具有一定的意义。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8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周传明的项目
期刊论文 11 会议论文 7 著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