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生产能力、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水平,是当前最为迫切的历史任务之一。无论是国家的政治需要,还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均表明,加强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公共投资问题研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城乡特点和农村现实状况的公共资金提供模式、组织模式和监管模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设新农村中,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据此,对多个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资金的投入状况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总体而言,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还比较滞后,"两头大,中间小"的资金供给结构特点相对比较突出,同时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模式和公共资金的供给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应该因地制宜采取适合的模式。概括而言,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主要有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农村重点工程模式和自然村综合建设模式。对于农村社区建设定位为适用于一些经济比较发达、本级财政比较好的地区;而农村重点建设工程模式又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自然村落综合建设模式则相对比较灵活。财政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助模式与农村自愿出资机制的设计之间要进行良好的协调。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农民出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保证经济困难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相应程度的改善.保证农村公共服务提供的均等化水平,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