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发包双方的对抗思维与责任推诿引发的纠纷在我国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承发包双方的共赢与项目管理绩效的提高,其根源在于交易双方未能在合同中进行合理的风险分担。本课题将从项目治理视角重新审视风险分担,依据其对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机理来分析特定绩效目标下的合同风险分担方案,包括⑴解构以合同为纽带的风险分担整体框架,得出具有联动关系的风险初次分担与风险再分担两个过程;⑵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风险初次分担→风险再分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打开合同风险分担影响项目管理绩效的黑箱;⑶依据合同风险分担对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机理,分析各种不同绩效目标所对应的合理风险分担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业主在特定绩效目标下进行合同风险分担的策略矩阵。本课题是对风险分担与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研究的丰富与发展,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可帮助业主在合同中进行更有效的风险分担,以提高项目管理绩效。
project management performance;risk allocation;Project Governance;contract;structural equation
为了改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理论界与实务界做了大量尝试,促使技术、信息、合同治理范畴内各类新技术工具的出现,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合理风险分担能够促使承包人合理控制建造成本,并能在合同状态变化时得到相应补偿,具有保障发包人利益的项目管理积极性。目前,尽管合理风险分担对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具有积极影响的观点已获得实务界认同,但在工程实践中仍普遍存在风险分担决策悖论,即发包人不采用有利于合同履行的合理风险分担方案,形成风险分担决策中的逆向选择。随即产生的是,承包人无法获得合同状态变化下的相应补偿,诱发了其利用合同漏洞予以获利的行为动机,致使项目管理难以形成“安分守己”、“风平浪静”的状态。承发包双方的对抗思维与责任推诿引发的纠纷在我国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承发包双方的共赢与项目管理绩效的提高,其根源在于交易双方未能在合同中进行合理的风险分担。本课题将从项目治理视角重新审视风险分担,依据其对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机理来分析特定绩效目标下的合同风险分担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⑴ 从不完全契约的视角重新审视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担,将其划分为缔约阶段的风险初次分担和履约过程中的风险再分担两个联动过程,强调前者天然的不完备性和对后者的规范作用,以及后者固有的治理属性和对前者的弥补与调节作用。风险分担整体框架的构建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在合同中的激励功能以及在履约过程中的治理作用,改善工程项目风险分担的效率和效果。 ⑵ 对“风险初次分担→风险再分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风险分担条款设计中,发包人对承包人缺乏信任,“信任”供给不足。为此,探索发包人信任对合理风险分担方案影响机理及承包人合同状态变化下的补偿实现机制作用链,形成“信任-发包人合理风险分担-合同状态变化补偿下的承包人安分守己”的正循环自适应过程。(3)构建以风险初次分担为前因、风险再分担为中介、工程项目管理绩效为结果的概念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风险初次分担与风险再分担之间具有显著的互补与联动关系;风险初次分担,尤其是其中的事后支持制度对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总影响效应显著;风险再分担的实施效率对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风险再分担规模的影响并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