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基于Kiyotaki等学者建立的国际货币理论框架,以及20世纪初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主要国际货币,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以美元为主,多种货币进行国际货币竞争的历史事实,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各种决定因素。首先广泛查找相关历史文献和数据,利用历史数据对20世纪初美元取代英镑时两国的宏观经济状况,美元国际化的条件、时机和策略进行分析。其次利用COFER/BPS/BIS等数据库中与国际外汇储备、国际贸易结算、国际债券等有关的币种结构数据,构建考虑货币国际化中存在"网络外部性"的固定效应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20世纪70年代后影响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并对相关的国际货币理论进行验证。最后将历史分析和计量分析的结论与中国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和数据相结合,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成本收益、决定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Monetary History;Financial History;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Competitive Money;RMB
课题组按照原定计划开展了研究,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完成了考核目标。从世界货币和金融历史中总结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和借鉴,基于英镑、美元、日元、德国马克和欧元成为国际货币的历史,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定因素,这部分内容顺利完成。通过历史研究得到以下发现(1)德国借助区域合作力量推动本币国际化,马克是从区域货币走向国际货币的成功范例,相比于其他国际货币,这一路径更适合中国。(2)日元国际化进程与日本金融自由化进程并不完全一致,金融市场发展滞后是阻碍日元成功国际化的重要因素,这一教训值得借鉴。(3)英镑和美元的历史说明,本币国际化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将发生显著改变,国际资本流动会降低本国货币政策独立性,货币国际化过程中经常账户和就业恶化的风险应该得到重视。(4)过快放开、完全放开资本账户和证券市场发展滞后对货币国际化会产生不利影响。世界货币史研究的发现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和借鉴包括(1)应避免人民币过快升值对国际化的不利影响。(2)加强债券市场建设以有效分流热钱对宏观经济的冲击。(3)加强银行流动性管理和健全存款保险以防范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4)发展健全离岸人民币市场,有效管理离岸人民币的流通对国内人民币业务、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管理造成的影响。(5)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6)健全金融监管体系,确保证券市场有效运行的环境。 课题基于货币史研究了历史上的货币竞争问题,这一货币竞争的经历可以扩展到国际,由多种货币进行竞争来承担国际货币的职能,特别是储备货币的竞争可以缓解目前主要由美元承担国际货币职能从而过度发行带来的金融风险,为人民币国际化必要性提供了有力证据。鉴于人民币国际化后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课题研究了金融危机冲击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微观效果,发现货币政策没有起到缓解公司流动性困难和财务困境的作用,行业特征和企业偿债能力对公司表现有显著影响,危机前扩张速度快的企业在金融危机冲击中表现更脆弱。这些结论为人民币国际化后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及政策选择提供了借鉴。 以上研究完成了4篇文章,1本专著。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后续中标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受本课题资助,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生1名。课题组参与主办“转型中的全球金融架构”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中国金融国际年会等学术会议上做专题报告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