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立项数据库 > 立项详情页
大鼠脊髓圆锥损伤后排便功能重建的实验研究
  • 项目名称:大鼠脊髓圆锥损伤后排便功能重建的实验研究
  •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30901507
  • 申请代码:H0605
  •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研究期限:2010-01-01-2012-12-31
  • 项目负责人:郑宪友
  • 负责人职称:副主任医师
  • 依托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 批准年度:2009
中文摘要:

因创伤或疾病所致脊髓损伤不仅严重损害了患者躯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而且造成排尿及排便功能障碍。随着对泌尿系处理方法的进步,使肠道功能障碍的影响日益突出。在临床上,脊柱胸腰段骨折最常见,损伤后造成脊髓圆锥损伤,其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严重大便失禁,慢性顽固性便秘等。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直肠、肛管运动功能重建的研究,而直肠、肛管感觉缺失而不能产生便意,无法适时、灵活排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鉴于此,有必要对排便反射的感觉传入通路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以建立真正生理意义上的完整排便反射环路,并在动物实验得以验证,进而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本研究拟以大鼠为研究对象,准确定位支配大鼠排便的初级运动、感觉中枢,应用神经移位同时修复重建直肠与肛管的运动、感觉神经通路,通过行为学观察、神经电生理测定、神经示踪、脑PET显像等,来探讨该生理排便反射通路的修复效果,为临床SCI患者排便功能重建提供新的修复思路。

结论摘要:

脊髓损伤后往往造成排尿及排便功能障碍。随着对泌尿系处理方法的进步,使肠道功能障碍的影响日益突出。在临床上,脊柱胸腰段骨折最常见,损伤后造成脊髓圆锥损伤,其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严重大便失禁,慢性顽固性便秘等。鉴于此,本研究以大鼠为研究对象,首先定位了大鼠排便初级感觉中枢位于S2节段,初级运动中枢亦位于S2节段。并成功建立了大鼠排便生理反射弧的动物模型,即将L6前、后根分别与S2前、后根端端吻合修复重建直肠与肛管的运动、感觉神经通路,术后观察大鼠排便情况及下肢活动情况,并行BBB评分。术后8周取材并对感觉、运动神经行甲苯胺蓝染色,计算感觉、运动神经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并进行电生理测定、凋亡相关基因检测等。结果表明,术前、术后BBB评分为(20.50±0.25)、(19.60±0.18)分; L6脊神经前后根神经纤维分别为(362±24)、(538±20)根,S2脊神经前后根神经纤维分别为(336±18)、(480±22)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6-S2脊神经前、后根吻合口有髓纤维通过率分别为92.8%、89.2%。单向方波(2mA、0.2ms)刺激S2后根吻合口远端,可记录到直肠/肛管神经丛动作电位。脊髓圆锥损伤后S1~S4脊髓节段出现神经细胞凋亡,并呈高表达,随修复时间延长,有减少趋势呈低表达或阴性表达。总之,本研究探讨了生理排便反射通路的修复效果,从而为临床SCI患者排便功能重建提供了新的修复思路。


成果综合统计
成果类型
数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
  • 获奖
  • 著作
  • 3
  • 0
  • 0
  • 0
  • 0
相关项目
郑宪友的项目